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蒲桃疔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蒲桃疔

病名,為疔瘡之一種,其形色若紫葡萄,故得名。見載於明代《外科啓玄》卷二,亦稱「葡萄疔」。此症特徵為疔腫內含紫黑色血水,外皰透亮如水晶狀,因而命名。
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蒲桃疔多因火毒熾盛,或濕熱蘊結,致使氣血壅滯,毒邪聚於肌膚而成。其病位多在血分,與心、肝兩臟關係密切。心主血脈,肝主疏泄,若情志不暢或飲食不節,易致火毒內生,外發為疔。

臨床表現
初起患處紅腫熱痛,漸成皰狀,內蓄紫黑血水,皰壁薄而透亮,形似葡萄。若毒邪深竄,可伴隨發熱、煩渴、舌紅絳、脈數等火毒熾盛之象。

治療方法

  1. 外治
    以刀針刺破皰壁,排出紫黑血水及毒邪,後以追毒丹(《外科正宗》方,含硇砂、雄黃等)外敷,拔毒生肌。若皰破後腐肉未脫,可配合提膿祛腐之品,如九一丹。
  2. 內治
    以清熱解毒、涼血托毒為主,方用奪命丹(《醫宗金鑒》方,含黃連、黃芩、梔子等)加減。若毒盛腫硬,可佐以活血散結之品,如乳香、沒藥;若熱傷陰液,可加生地、玄參以滋陰涼血。

鑒別診斷
需與「螢蟲疔」、「紅絲疔」等相區別。螢蟲疔多因蟲毒咬傷,局部癢痛甚;紅絲疔則見紅線沿經絡上行,皆與蒲桃疔之紫皰蓄水有異。

此症屬外科急症,古籍強調「早治為上」,若延誤恐致毒邪內攻,變生險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