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普濟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普濟

唐代醫家、僧人,亦名釋普濟,為中醫歷史中兼具佛學與醫學背景的重要人物。其生平雖未見詳細記載,然據史料所載,普濟曾編集《廣陵正師口齒論》一卷及《口齒玉池論》一卷,專論口齒疾病之診治,反映唐代中醫對口腔醫學之專科化發展。惜二書均已佚失,僅能從後世醫籍之引述略窺其學術貢獻。

學術背景與醫學思想

普濟所處之唐代,為中醫學理論與臨床經驗積累之重要時期。其著作以「口齒」為專題,顯示當時中醫已對口腔疾病有系統性認識,並可能結合內治與外治法。唐代醫家重視「五臟與五官相應」之理論,如《黃帝內經》提及「腎主骨,齒為骨之餘」,故口齒疾病常與腎、胃等臟腑功能相關聯。普濟之論述或基於此,進一步探討口瘡、牙宣(牙周病)、齲齒等病症之病因病機與治法。

《口齒玉池論》與中醫理論

「玉池」一詞源於道家,指口腔,亦見於《黃帝內經》對津液養生之論述。普濟以「玉池」為名,可能融合道家養生觀與中醫治療學,強調口腔為「津液之門戶」,與消化、呼吸功能密切相關。書中或論及「齦為胃之絡」、「舌為心之苗」等理論,並提出相應之方藥與外治技術,如含漱、敷貼等法,反映唐代中醫對局部用藥之細膩掌握。

歷史影響與後世傳承

普濟之著作雖佚,然其專科化研究對宋元以降中醫口齒科發展具啟發性。如宋代《聖濟總錄》列有「口齒門」,詳載牙齒疼痛、口舌生瘡等證治,可能間接吸收唐代經驗。此外,僧醫身份使普濟之醫學兼具宗教與世俗色彩,符合唐代佛寺兼營醫藥之社會背景,亦體現中醫學術多元融合之特色。

綜觀之,普濟代表唐代中醫專科發展之一脈,其學術結合傳統臟象理論與臨床實務,雖文獻散軼,仍可視為中醫口腔醫學早期專著之重要見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