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普映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普映
普映,元明之際著名醫僧,江西德興人,精通醫術,尤擅內科與針灸之學。元武宗至大年間(1308-1311年)奉召入宮,任太醫院太醫,以其精湛醫術見重於當時。
醫術背景與貢獻
普映身處金元醫學流派交融之際,其學術思想可能受「金元四大家」影響,尤其重視臨證實效。元代太醫院的職責除侍奉皇室,亦需整理醫籍、教授生徒,普映任職期間,或參與醫政改革與醫學教育,惜具體著述未見傳世。
中醫理論特色
- 臟腑辨證:元代醫家多承襲劉完素「火熱論」與李杲「脾胃論」,普映可能融合二者,強調「脾胃為後天之本」,於調理氣血時注重健脾益氣,輔以清熱之法。
- 針灸應用:僧醫傳統常結合經絡療法,普映或善用針灸調理氣機,取穴重視「原絡配穴法」,以通調臟腑表裏之氣。
- 方藥配伍:元代方劑學趨向簡效,普映處方可能沿用《和劑局方》之風,注重藥性歸經,如以香附、鬱金疏肝,參芪補脾,反映當時「理氣活血」的治療趨勢。
歷史評價
普映雖無專著流傳,然其任職太醫,代表僧醫在官方醫學體系中的地位。元代醫僧多兼通佛理與醫道,普映之術或融入「調心養身」思想,契合中醫「形神合一」理念,為佛醫結合之例證。
(註:本文依史料片段推衍學術背景,具體醫案待考。)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