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脾蟲病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脾蟲病

脾蟲病,又稱「寸白蟲病」,屬中醫蟲證範疇,首見於《本事方釋義·諸蟲飛屍鬼疰》。此病多因飲食不潔,誤食生冷或未熟之肉類,致蟲卵內蘊,寄生腸道,耗傷氣血,擾亂脾胃運化之功。
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脾蟲病之成,與脾胃虛弱、濕熱內蘊密切相關。蟲體寄生腸中,吸食水穀精微,導致氣血虧虛;蟲體躁動,則擾亂腸胃氣機,引發腹痛、泄瀉等症。其病位主要在腸,然久病可累及脾胃,甚則影響肝腎。

臨床表現
患者常見腹中隱痛、時作時止,食欲異常(或亢進或減退),面色萎黃,形體消瘦,或於大便中見白色節片(寸白蟲體)。部分患者伴隨頭暈乏力、睡眠不安等氣血兩虛之象。若蟲體纏結,阻塞腸道,可致腹脹、嘔逆等急症。

中醫辨治
治療以驅蟲為主,輔以調理脾胃。常用方藥如:

  1. 驅蟲劑
    • 檳榔:能下行氣滯,殺蟲消積,為治寸白蟲要藥。
    • 南瓜子:配伍檳榔增效,尤擅驅絛蟲。
    • 雷丸使君子:具殺蟲消疳之效。
  2. 調理脾胃
    • 蟲去後予 香砂六君子湯參苓白朮散,健脾益氣,助運化濕。
    • 若氣血兩虛,可加 歸脾湯 補養心脾。

古籍溯源
《諸病源候論》提及:「寸白者,九蟲之一也」,描述其蟲體節片狀如寸斷。《本草綱目》亦載檳榔「殺三蟲,逐水穀」,強調其驅蟲功效。此病在古代多與飲食衛生相關,今人雖少見,然濕熱體質或飲食不慎者仍可罹患。

附:寸白蟲與現代醫學對應
中醫所述「寸白蟲」,近似現代醫學之「絛蟲」,尤以豬肉絛蟲、牛肉絛蟲為常見。然中醫論治不僅著眼殺蟲,更重視蟲去後之整體調攝,以杜復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