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脾癉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脾癉
病名。脾癉為中醫病證之一,主要因過食肥甘厚味,導致脾臟運化失常,使精氣上溢於口,而出現口中發甜之症。此病若未及時調治,可能進一步發展為消渴病(類似於現代醫學的糖尿病)。
病因病機
《素問·奇病論》云:「有病口甘者,此五氣之溢也,名曰脾癉。夫五味入口,藏於胃,脾為之行其精氣,津液在脾,故令人口甘也。」指出脾癉的形成與脾胃功能失調密切相關。飲食不節,過食肥甘,使脾胃濕熱內蘊,脾失健運,津液輸布失常,濕濁之氣上泛於口,因而出現口甘之症。
臨床表現
脾癉的主要症狀為口中甜膩,或伴有口乾、口渴、脘腹脹滿、小便甜濁等。若濕熱久鬱,可能化燥傷陰,進而出現消渴症狀,如多飲、多食、多尿等。此外,《張氏醫通》提到,若兼見痰火證候,如脈弦滑、嘈雜不適,則屬痰火內擾;若長期不癒,濕熱蘊毒,甚至可能引發癰疽。
治療方法
- 芳香化濁法
《內經》提出「治之以蘭,除陳氣也」,意指使用佩蘭等芳香化濕之品,以祛除脾胃濕濁之氣。後世醫家亦常用藿香、佩蘭、蒼朮等藥物,以醒脾化濕。 - 清熱瀉濕法
若濕熱偏盛,可選用三黃湯(黃連、黃芩、黃柏)加減,配合蘭葉、白芍、生地等藥物,以清熱化濕、養陰生津。 - 化痰瀉火法
若兼見痰火證候,如《張氏醫通》所言「脈弦滑兼嘈雜」,可選用滾痰丸(青礞石、大黃、黃芩、沉香)以降火化痰。 - 滋陰補腎法
若病程日久,濕熱化燥,傷及腎陰,出現燥渴甚者,則宜選用加減八味丸(即六味地黃丸加減)以滋腎養陰。
與消渴病的關係
脾癉若未及時調治,濕熱久鬱,可能進一步發展為消渴病(中消),故早期治療尤為重要。臨床上,脾癉與中消(脾胃燥熱型消渴)在病機上有一定關聯,但脾癉以濕熱為主,而中消則以燥熱傷陰為特徵。
總結
脾癉屬中醫脾胃濕熱證範疇,其治療重點在於化濕濁、清熱邪,並根據兼證靈活運用化痰、養陰等法。此病提示飲食不節對脾胃功能的影響,亦體現中醫「治未病」的思想,強調早期調理以防病勢深入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