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脾疸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脾疸

脾疸是一種疾病,主要表現為皮膚、黏膜及鞏膜出現黃染。《靈樞·經脈》中提到,脾足太陰之脈主管脾發病時會引起水液停滯和黃疸。《諸病源候論·黃病諸候》將脾疸列為九種疸中的一種。脾疸通常由飲食不節、嗜酒勞倦或外感濕熱引起。病症主要表現為肢體黃疸、小便呈黃色或帶紅色且量少,有時還伴有心慌、恐懼、腹部脹痛等症狀。常用的治療方法是使用茵陳五苓散加減。

《辨證錄》指出,脾疸是由於寒濕困脾或脾陽不振引起的。此種黃疸呈現秋葵色,汗液和涕唾也可能呈淡黃色,且小便不暢。治療方法主要是溫陽健脾並促進利疸。相關的診斷和治療方法可以參考黃疸。

脾疸的病因和機理主要有以下幾點:

  1. 飲食不節,過食生冷油膩食物,損傷脾胃,導致脾功能減弱,水溼停滯並形成痰濕。這阻塞了脾的陽氣,使得脾功能減退,無法正常運化水溼,從而引發水溼滯留、痰濕變熱,燻蒸肌膚,造成黃疸的形成。

  2. 嗜酒勞倦,過度飲酒損傷脾胃,導致脾功能減弱,水溼停滯並形成痰濕。這阻塞了脾的陽氣,使得脾功能減退,無法正常運化水溼,從而引發水溼滯留、痰濕變熱,燻蒸肌膚,造成黃疸的形成。

  3. 外感濕熱,通過感染引起的濕熱邪氣入侵身體,侵犯脾胃,導致脾功能減弱,水溼停滯並形成痰濕。這阻塞了脾的陽氣,使得脾功能減退,無法正常運化水溼,從而引發水溼滯留、痰濕變熱,燻蒸肌膚,造成黃疸的形成。

脾疸的臨床表現主要包括以下幾點:

  1. 皮膚、黏膜及鞏膜可能出現不同程度的黃染,輕微情況下只有輕微黃色,嚴重情況下可能呈橘黃色或深黃色。

  2. 小便呈現黃赤並且排尿量減少,有時可能伴隨心慌、恐懼、腹部脹痛等症狀。

  3. 舌脈狀態顯示,舌頭呈淡紅色,舌苔厚膩,脈搏緩慢。

脾疸的診斷主要基於患者的臨床表現,通過相關檢查進行確診。

  1. 臨床表現:皮膚、黏膜及鞏膜可能出現不同程度的黃染,輕微情況下只有輕微黃色,嚴重情況下可能呈橘黃色或深黃色。小便呈現黃赤並且排尿量減少,有時可能伴隨心慌、恐懼、腹部脹痛等症狀。

  2. 相關檢查:血清總膽紅素、直接膽紅素、間接膽紅素升高;尿膽紅素、尿膽原陽性;肝功能異常;B超、CT、MRI等檢查可能顯示肝臟腫大、肝實質回聲增強、門靜脈及肝內血管擴張等情況。

脾疸的治療主要針對清熱利濕、健脾和胃為主。

  1. 清熱利濕:茵陳五苓散、龍膽瀉肝湯等可以使用。

  2. 健脾和胃:四君子湯、香砂六君子湯等可以使用。

  3. 其他治療:在必要時,可以配合使用抗生素、利尿劑等藥物進行治療。

脾疸的預後主要取決於病因、病情嚴重程度及治療是否及時有效。一般而言,如果能夠及時治療,脾疸的預後較好。但如果病情嚴重,治療不及時,可能會導致肝功能衰竭、肝硬化、肝癌等嚴重後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