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脾疸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脾疸

脾疸為中醫病名,首見於《靈樞·經脈》,其載:「脾足太陰之脈,是主脾所生病者,水閉,黃疸。」後世醫家將脾疸歸屬於黃疸範疇,並列為「九疸」之一(見《諸病源候論·黃病諸候》)。此病多因飲食不節、嗜酒過度,或勞倦傷脾,致脾胃功能失調,瘀熱內生,濕濁蘊結,發為黃疸。

病因病機
脾疸之成因可分為兩類:

  1. 濕熱困脾:因過食肥甘厚味或酗酒,濕熱內蘊,脾失健運,濕熱鬱蒸,熏灼肌膚,發為黃疸。此類患者常見身目發黃、色澤鮮明,小便黃赤短少,或兼見脘腹痞滿、口苦黏膩等症。
  2. 寒濕傷陽:《辨證錄》指出,脾疸亦可因寒濕之邪困遏脾陽,致脾失溫運,濕濁不化,鬱滯肌膚而發黃。此類黃疸色澤晦暗如秋葵,並見涕唾、汗液微黃,小便不利,惡聞人聲,肢體困重等症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主症:皮膚、目睛黃染,小便黃赤量少。
  • 濕熱證:黃色鮮明,兼見口乾苦、煩熱、脅脹,舌紅苔黃膩,脈濡數。
  • 寒濕證:黃色晦暗,伴畏寒、神疲、腹滿,舌淡苔白膩,脈沉遲。

治法與方藥

  1. 濕熱型:治宜清熱利濕、健脾退疸,方用茵陳五苓散加減(茵陳蒿、茯苓、澤瀉、白朮等),熱重者可加梔子、大黃。
  2. 寒濕型:治宜溫陽健脾、化濕退疸,方選茵陳朮附湯(茵陳蒿、白朮、附子、乾薑等),或合實脾飲加減以助溫運。

與其他黃疸之鑒別
脾疸需與「肝疸」「腎疸」等區分:

  • 肝疸:多因情志鬱結,肝失疏泄,症見黃疸伴脅痛、易怒。
  • 腎疸:多由房勞傷腎,濕熱下注,症見黃疸兼腰膝酸軟、遺濁。

脾疸之辨證,重在明察濕熱與寒濕之異,調理脾胃為關鍵,臨床須結合四診,審因論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