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脾疔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脾疔(又稱黃疔)是一種外科疾病,主要發生在脾臟部位。其主要症狀包括不食、多嘔吐,嘔吐物呈黃色。引起脾疔的原因可能是脾臟受到邪氣侵襲,導致脾功能受阻,水濕停滯而形成疔瘡。此外,不節飲食和情志不遂也可能是脾疔的原因。

脾疔的臨床表現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:患者出現食慾不振、不想吃飯的症狀;反覆嘔吐,嘔吐物呈黃色;腹部脹滿、疼痛;大便溏薄、不成形;舌苔呈黃膩狀;脈搏滑數。

治療脾疔主要以清熱解毒、利濕消腫為主。常用的方劑有瀉黃散、茵陳蒿湯和大黃黃連瀉心湯等。

脾疔的預後通常是良好的,但如果治療不當,可能會導致脾臟功能受損,甚至危及生命。因此,患者應該積極配合治療,以避免病情惡化。

脾疔是一種常見的外科疾病,發病率較高。由於脾臟位於腹腔深處,所以早期症狀不明顯,容易被忽視。如果出現不食、多嘔吐、腹脹等症狀,應及時就醫,以免延誤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