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脾肚發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脾肚發

脾肚發為中醫外科病名,首載於《外科百效全書》卷三,屬「發背」之一類,又稱「上發背」。其症發於背部,位近心窩與脾俞區域,故名「脾肚」,蓋因中醫理論中「脾」主肌肉,而背為陽經所行,氣血匯聚之處。

病因病機

此症多因內傷七情,或外感六淫,致氣血壅滯,經絡阻塞;亦有因飲食不節、勞倦傷脾,脾失健運,濕熱內蘊,久而化毒,外發肌表而成。其病機關鍵在於「毒邪壅聚」,與臟腑功能失調相關,尤以脾、心二臟為要。

臨床表現

初起患處隱痛,漸現紅腫焮熱,範圍可大如盤碗,甚則蔓延成片。若毒盛者,伴見發熱、煩渴、便秘、舌紅苔黃膩等實熱之象;若正氣虛者,瘡色暗滯,潰後膿水清稀,久不收口。

辨證分型

  1. 熱毒熾盛型:瘡色鮮紅,腫硬劇痛,伴高熱、脈洪數,屬陽證。
  2. 氣血兩虛型:瘡平塌散漫,膿難成,面色萎黃,脈細弱,屬陰證。
  3. 濕毒蘊結型:瘡周水腫明顯,滲液黏稠,舌苔厚膩,兼見胸悶納呆。

治療原則

以「清熱解毒、托裡排膿」為主,依證型佐以涼血、健脾、或益氣養血之法。外治初期宜箍毒消腫,成膿後當切開引流,潰後需化腐生肌。古籍載方如「黃連解毒湯」、「托裡消毒散」等,皆可隨證加減。

古籍考據

《外科百效全書》言其「發於脾俞之側」,與「中發背」「下發背」相區別,三者雖同屬背癰,然因部位不同,涉及經絡臟腑各異,治法亦有細微差別。脾肚發毗鄰心區,故古醫家強調「防毒內陷」,若見神昏譫語,乃毒攻心包之危候。

此症體現中醫「辨位—辨臟—辨證」之整體觀,結合局部症狀與全身狀態,方能標本兼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