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脾肚癰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脾肚癰,病名。出《外科大成》卷二。即上發背。詳見該條。

脾肚癰,即上發背。《外科大成》卷二曰:「脾肚癰,即上發背也。其狀如癰,而無痛,其色青黑,其脈沉細,其治法與上發背同。」

脾肚癰的病因,多因脾胃虛弱,飲食不節,或外感風寒濕邪,內生濕熱,蘊結於脾胃,日久化膿成癰。其臨床表現,以腹部脹痛、發熱、惡寒、嘔吐、腹瀉等為主要症狀。治療上,以清熱解毒、消腫散結為主。常用方藥有大黃黃連瀉心湯、五味消毒飲等。

脾肚癰的預後,一般較好。但若病情嚴重,或延誤治療,可導致脾胃功能損害,甚至危及生命。因此,患者應及早就醫,以免延誤病情。

脾肚癰的食療,可選用清熱解毒、消腫散結的食物,如綠豆、赤豆、薏苡仁、冬瓜、苦瓜等。此外,還可飲用清熱解毒的湯水,如金銀花茶、菊花茶、薄荷茶等。

脾肚癰的日常護理,應注意以下幾點:

  1. 飲食宜清淡,少食辛辣、油膩、生冷等刺激性食物。
  2. 保持大便通暢,避免便秘。
  3. 注意休息,避免過度勞累。
  4. 保持心情舒暢,避免情緒激動。
  5. 定期複查,以便及時發現病情變化。

脾肚癰是一種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,如果不及時治療,可能會導致嚴重的後果。因此,患者應提高警惕,一旦出現相關症狀,應及早就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