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脾發疽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名詞介紹
脾發疽,病名。癰疽發於胸脅脾經部位者。出《外科證治準繩》卷三。多由飲食不節,脾經積火成毒而發。即有頭疽生於胸脅部食竇穴(第五肋間,前正中線旁開六寸)處。證治參見有頭疽及膻中疽條。
脾發疽,是指癰疽發於胸脅脾經部位。多由飲食不節,脾經積火成毒而發。即有頭疽生於胸脅部食竇穴(第五肋間,前正中線旁開六寸)處。
脾發疽的症狀主要表現為:局部皮膚紅腫熱痛,有硬結,並可出現破潰、流膿、流血。患者還可出現發熱、頭痛、煩躁、口渴、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狀。
脾發疽的治療方法主要包括:
(1)清熱解毒:可用黃連解毒湯、犀角地黃湯等中藥內服。
(2)外敷療法:可用金黃膏、五倍子散等外敷。
(3)手術治療:對於膿腫較大、破潰不愈者,可行手術切開引流。
脾發疽的預防方法主要包括:
(1)飲食有節,不吃辛辣刺激性食物。
(2)注意休息,避免過度勞累。
(3)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,勤洗手、勤換衣。
(4)一旦出現癰疽,應及早到醫院治療。
脾發疽是一種比較嚴重的疾病,如果不及時治療,可能會引起嚴重的併發症,甚至危及生命。因此,大家一定要重視脾發疽的預防和治療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