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脾肺兩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脾肺兩虛

病證名,指脾氣不足與肺氣不足並見之證候。中醫理論中,脾主運化,為氣血生化之源,飲食精微經脾轉輸上歸於肺,肺主宣發肅降,將精微布散全身。脾肺二臟相互資生,脾虛則肺失濡養,肺虛亦可影響脾之運化,故臨床常見兩臟同病。

病因病機

  1. 飲食勞倦:長期飲食不節、過勞傷脾,脾失健運,精微不升,肺氣失養。
  2. 久病耗傷:慢性咳嗽、氣喘等肺系疾病,久病及脾,致脾肺俱虛。
  3. 先天稟賦不足:素體虛弱,脾肺功能不健,易成虛損之證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脾虛證候:面色萎黃或㿠白,肢體倦怠,食欲不振,脘腹脹滿,大便溏薄。
  • 肺虛證候:咳嗽氣短,痰多清稀,語聲低弱,易感外邪,自汗畏風。
  • 舌脈特徵:舌質淡嫩、苔薄白或滑,脈虛弱或細緩,若兼陰虛可見脈虛數。

證候分析
脾虛則運化無力,水穀不化,故見食少便溏;氣血生化不足,不能上榮於面,則面色少華。肺氣虛弱,宣降失常,故咳喘痰多;衛外不固,則易感外邪。舌淡脈虛為氣虛之象。

治法
補脾益肺(培土生金)為主,透過健運脾氣以充養肺金。常用方劑如:

  • 六君子湯(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、陳皮、半夏):健脾益氣,燥濕化痰,適用於脾肺氣虛兼痰濕者。
  • 參苓白朮散(人參、茯苓、白朮、山藥、扁豆等):健脾滲濕,益肺止咳,適於脾虛濕盛兼肺氣不足者。
  • 補中益氣湯(黃耆、人參、白朮、升麻等):升陽舉陷,補益脾肺,適用於氣虛下陷或久咳耗氣者。

配伍要點

  • 若肺虛久咳,可加五味子、訶子以斂肺止咳。
  • 兼陽虛畏寒者,加乾薑、桂枝溫補脾肺之陽。
  • 痰多稀白者,佐半夏、陳皮以化痰燥濕。

理論延伸
脾肺兩虛證體現中醫「母子相生」關係(脾為肺之母),治療上重視「虛則補其母」原則。此外,此證常見於現代醫學之慢性支氣管炎、肺氣腫、消化功能紊亂等疾病,中醫辨證時需結合四診,區分兼夾證候(如是否夾濕、夾痰),靈活調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