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痞塊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痞塊

痞塊為中醫病名,泛指腹內有形結塊,多因氣滯、痰凝、血瘀或食積等病理因素膠結而成。其特徵為按之堅硬,位置固定或游移不定,屬「積聚」「症瘕」範疇。以下分述其病因病機、分類及臨床特點:

一、病因病機

  1. 痰飲凝聚:脾胃運化失職,水濕停聚成痰,痰濁阻滯腹中,結為痞塊。《丹溪心法》指出:「痞塊在中為痰飲」,強調痰濕為患之重要性。
  2. 氣滯血瘀:情志不遂或外傷導致肝氣鬱結,久則氣滯血瘀,形成左腹血塊。《雜病廣要》云:「血涎裹之,乃成形如杯如盤」,說明瘀血與痰涎互結之病機。
  3. 食積內停:飲食不節,宿食不化,積滯於右腹,化生痞塊。朱丹溪亦提及「在右為食積」,強調脾胃功能失調之影響。
  4. 肝經濕熱:周之乾提出「痞塊,肝積也」,認為肝經濕熱蘊結,氣血壅滯,可發為痞塊,與現代「肝脾腫大」之症相關。

二、分類與證候特點

  1. 按部位辨證

    • 中脘痞塊:多屬痰飲,症見脘腹脹滿,按之硬痛,伴嘔惡、苔膩。
    • 右腹痞塊:常因食積或痰濁,見脹痛拒按、噯腐吞酸。
    • 左腹痞塊:多為血瘀,塊硬固定,舌紫暗或有瘀斑。
  2. 按病機分類

    • 肝積(痞塊):濕熱鬱肝,脅下結塊,兼見口苦、尿黃,甚者黃疸。
    • 症瘕
      • :結塊固定不移,屬血分,如《東醫寶鑒》所言「症有定位」。
      • :聚散無常,時隱時現,屬氣分,多因氣機逆亂所致。

三、治法與方藥

  1. 痰飲痞塊:宜化痰消積,方用二陳湯合平胃散加減,或枳實導滯丸。
  2. 血瘀痞塊:治以活血化瘀,如膈下逐瘀湯、鱉甲煎丸(適用於肝脾腫大)。
  3. 食積痞塊:當消食導滯,選保和丸或枳朮丸。
  4. 肝經濕熱痞塊:需清肝利濕,方選滋水清肝飲加減,或龍膽瀉肝湯。

四、古籍論述補充

《醫宗必讀》進一步闡明:「積者,五臟所生,其始發有常處,其痛不離其部。」強調五臟功能失調與積聚形成之關係。而《景岳全書》則提出「攻補兼施」之法,針對痞塊久病虛實夾雜者,需結合患者體質調治。

痞塊之辨證,須結合形質、部位、兼症及舌脈,區分痰、血、食、氣之偏勝,方能精準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