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痞滿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痞滿

痞滿為中醫證名,指胸腔部自覺痞塞滿悶,然外觀無明顯脹急之形。《素問·五常政大論》云:「卑監之紀,其病留滿痞塞。」此證亦屬土郁(脾郁)之常見表現。

病機與證型

痞滿之成因多端,主要與脾胃功能失調相關。《景岳全書·傷寒典》指出:「若但滿而不痛者,此為痞滿,……乃表邪傳至胸中,未入於臟,此其將入未入猶兼乎表,是即半表半里之證。」其病機可概括為:

  1. 中氣不足:脾氣虛弱,運化無力,氣機升降失常,致心下痞滿。
  2. 氣機郁滯:情志不遂,肝氣犯脾,氣郁不舒,胸脘痞塞。
  3. 食積內停:飲食不節,宿食停滯,阻滯中焦,氣機不利。
  4. 痰濕壅阻:脾失健運,水濕內停,聚而成痰,痰阻氣道。
  5. 濕熱蘊結:濕熱之邪內蘊,阻遏氣機,胸脘痞悶。

治法與方藥

歷代醫家對痞滿之治療各有側重,總以調理脾胃、疏暢氣機為要。

  • 補中益氣法:適用於中氣不足所致痞滿,方如調中益氣湯(《脾胃論》),以健脾益氣,升清降濁。
  • 消食導滯法:若因食積而成,宜資生丸(《先醒齋醫學廣筆記》),消食化積,健脾和胃。
  • 化痰祛濕法:痰結痞滿者,可用豁痰湯(《雜病源流犀燭》);濕盛者,以二陳湯加豬苓、澤瀉,健脾化濕。
  • 清熱除濕法:濕熱痞滿,宜當歸拈痛湯(《醫學啟源》),清熱利濕,疏暢氣機。
  • 和解少陽法:若屬半表半里之證,如《景岳全書》所言,可選小柴胡湯加枳殼,疏肝和胃,調暢氣機。

相關證型

痞滿可進一步細分為:

  • 氣痞:因氣機郁滯所致,胸脘痞悶,噯氣則舒。
  • 痰痞:痰濕內阻,痞滿伴痰多、苔膩。
  • 實痞:邪實壅滯,如食積、濕熱,痞滿拒按。
  • 虛痞:脾胃虛弱,痞滿喜按,勞累加重。

痞滿一證,虛實有別,臨證須辨明病因,對證施治,不可一味攻伐,以免損傷正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