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痞滿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名詞介紹
痞滿,中醫病證名。多指胸腔部痞塞滿悶,而外無脹急之形。《素問.五常政大論》:「卑監之紀,其病留滿痞塞。」亦為土鬱(脾鬱)之常見癥候。《景岳全書.傷寒典》:「若但滿而不痛者,此為痞滿,……乃表邪傳至胸中,未入於臟,此其將入未入猶兼乎表,是即半表半里之證,只宜以小柴胡湯之屬加枳殼之類治之。」其治法,龔廷賢《壽世保元》主張「調中,補氣血,消痞清熱,攻補兼施。」
《雜病源流犀燭.腫脹源流》:「痞滿,脾病也。本由脾氣虛,及氣鬱不能運行,心下痞塞(月真)滿,故有中氣不足、不能運化而成者,有食積而成者,有痰結而成者,有濕熱太甚而成者。虛則補其中氣,宜調中益氣湯;實則消食,宜資生丸;豁痰宜豁痰湯;除濕宜二陳湯加豬苓、澤瀉;有濕熱清熱,宜當歸拈痛湯而消導之,亦不可用峻劑,致傷元氣。」
痞滿是指胸腔部位出現痞塞、滿悶的感覺,外表看起來沒有脹急的現象。《素問.五常政大論》中提到:「卑監之紀,其病留滿痞塞。」這裡的「卑監」指的是脾臟,脾臟出現問題就會導致痞滿的症狀。《景岳全書.傷寒典》中提到:「若但滿而不痛者,此為痞滿,……乃表邪傳至胸中,未入於臟,此其將入未入猶兼乎表,是即半表半里之證,只宜以小柴胡湯之屬加枳殼之類治之。」這裡的「表邪」指的是外邪,當外邪侵入人體後,會先停留在胸腔部位,如果沒有及時治療,外邪就會深入到臟腑,導致半表半里證。治療痞滿,龔廷賢《壽世保元》主張「調中,補氣血,消痞清熱,攻補兼施。」
《雜病源流犀燭.腫脹源流》中提到:「痞滿,脾病也。本由脾氣虛,及氣鬱不能運行,心下痞塞(月真)滿,故有中氣不足、不能運化而成者,有食積而成者,有痰結而成者,有濕熱太甚而成者。虛則補其中氣,宜調中益氣湯;實則消食,宜資生丸;豁痰宜豁痰湯;除濕宜二陳湯加豬苓、澤瀉;有濕熱清熱,宜當歸拈痛湯而消導之,亦不可用峻劑,致傷元氣。」這裡提到,痞滿是脾臟出現問題導致的,如果是脾氣虛弱引起的,可以用調中益氣湯進行治療;如果是食積引起的,可以用資生丸進行治療;如果是痰結引起的,可以用豁痰湯進行治療;如果是濕熱引起的,可以用當歸拈痛湯進行治療。需要注意的是,治療痞滿時,不可使用峻劑,以免傷害元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