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痞逆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痞逆

痞逆為中醫病證名,指氣機阻滯不通,鬱結於中焦,並伴有氣逆不降之證候。此證名首見於《素問·六元正紀大論》,其中記載:「民病寒濕,腹滿,身(月真)憤,胕腫,痞逆,寒厥拘急。」說明痞逆與寒濕邪氣侵襲、氣機升降失常密切相關。

病因病機

痞逆之成因多與以下因素有關:

  1. 寒濕困脾:寒濕之邪內侵,阻滯中焦,脾陽不振,運化失司,氣機壅滯,升降失常,遂成痞逆。
  2. 情志失調:憂思鬱怒,肝氣鬱結,橫逆犯胃,致胃氣上逆,形成痞滿兼氣逆之證。
  3. 飲食不節:過食生冷、油膩,損傷脾胃,中焦氣機壅滯,胃失和降,氣逆於上。
  4. 痰飲內停:痰濕內阻,氣機不暢,痰氣交阻,上逆作痞。

臨床表現

痞逆之主要症狀包括:

  • 胸脘痞滿:自覺胸膈或胃脘部脹悶不舒,按之柔軟無硬塊。
  • 氣逆不降:噯氣、呃逆、嘔惡,甚則反酸、噎膈感。
  • 兼見寒濕證:若因寒濕所致,可伴見腹滿、身重、肢腫、畏寒、四肢拘急等。
  • 舌脈特徵:舌苔白膩或厚膩,脈沉滑或弦緊。

辨證論治

痞逆之治療,當以調暢氣機、和胃降逆為主,並根據病因兼夾予以相應配伍:

  1. 寒濕痞逆

    • 治法:溫中化濕,行氣降逆。
    • 方藥:可選用平胃散(蒼朮、厚朴、陳皮、甘草)合旋覆代赭湯(旋覆花、代赭石、半夏、生薑、人參、甘草、大棗)加減。
  2. 肝胃不和痞逆

    • 治法:疏肝和胃,降逆消痞。
    • 方藥柴胡疏肝散(柴胡、香附、陳皮、枳殼、芍藥、甘草)合半夏厚朴湯(半夏、厚朴、茯苓、生薑、蘇葉)加減。
  3. 痰氣交阻痞逆

    • 治法:化痰行氣,降逆和胃。
    • 方藥二陳湯(半夏、陳皮、茯苓、甘草)加枳實、砂仁、旋覆花等。

古籍論述

除《素問》外,歷代醫家對痞逆亦有闡述:

  • 《傷寒論》提及「心下痞」之證,雖未直言痞逆,但對氣機痞塞之病機有所發揮。
  • 《金匱要略》論「胸痹」與「嘔吐噦」諸篇,亦涉及氣逆痞滿之治法。
  • 後世醫家如李東垣、朱丹溪等,進一步完善脾胃氣機升降理論,對痞逆之辨治有重要貢獻。

痞逆一證,雖以氣滯氣逆為核心,然臨證須細辨寒熱虛實,方能準確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