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痞氣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痞氣,病證名。

1.指脾積。出《難經.五十四難》:「指脘腹部有狀如復杯的痞塊。《濟生方》卷四:「痞氣之狀,留於胃脘,大如復杯,痞塞不通,是為脾積。診其脈微大而長,其色黃,其病飢則減,飽則見,腹滿嘔泄,足腫肉削。久不愈,令人四肢不收。」治宜痞氣丸、烏頭丸,或大七氣湯紅丸子等方。參見脾積條。

2.指氣痞。張仲景謂:「脈浮而緊,而復下之,緊反入里,則作痞。按之自濡,但氣痞耳。」參見痞條。

痞氣,是一種中醫病證名。它指的是脘腹部有狀如復杯的痞塊。這種痞塊通常是由於脾積所引起的。脾積是一種由於脾臟功能失調而導致的疾病。它會導致腹脹、嘔吐、腹瀉等症狀。如果不及時治療,脾積可能會導致更嚴重的疾病,甚至死亡。

痞氣的治療方法主要包括飲食調理、藥物治療和針灸治療。飲食調理方面,患者應該多吃易消化的食物,少吃油膩、辛辣的食物。藥物治療方面,可以使用烏頭丸、大七氣湯等中藥。針灸治療方面,可以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,選擇合適的穴位進行針灸治療。

痞氣是一種比較嚴重的疾病,如果不及時治療,可能會導致更嚴重的疾病,甚至死亡。因此,如果出現了痞氣的症狀,一定要儘早到醫院進行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