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痞熱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痞熱

痞熱為中醫病證名,指小兒因飲食積滯,蘊結成痞,繼而化生內熱,外發為熱證的一類病症。此證多見於小兒,因脾胃嬌弱,運化不及,若乳食不節,或過食生冷肥甘,易致食滯停滯,久則結聚成痞,阻滯氣機,鬱而化熱,形成「痞熱」。

病因病機

痞熱的成因主要與「飲食不清」相關,即飲食不節、餵養失當,導致食物積滯於中焦脾胃。脾胃為後天之本,主運化水穀,若運化失常,食積內停,則氣機壅塞,久則形成有形之「痞塊」。此痞塊阻滯經絡,影響氣血運行,鬱久化熱,熱邪內燔,上熏外灼,故而表現為發熱。

臨床表現

痞熱的主要特徵為:

  1. 發熱:熱勢或高或低,多為持續性,伴隨午後潮熱或夜間加重。
  2. 痞塊:腹部可觸及硬結,按之疼痛,多位於脘腹或脅下。
  3. 消化症狀:食欲不振、脘腹脹滿、噯腐吞酸、大便不調(或秘結或溏瀉)。
  4. 其他:面色萎黃、形體消瘦、煩躁不安,舌苔厚膩或黃膩,脈滑數或弦數。

治法與方藥

治療痞熱,當以「消積清熱」為原則,分兩步調治:

  1. 消積導滯:首重化解食積,疏通中焦。常用方如保和丸(山楂、神麴、半夏、茯苓、陳皮、連翹、萊菔子),或枳實導滯丸(枳實、大黃、黃芩、黃連、白朮、茯苓、澤瀉)。若痞塊堅硬,可加三棱、莪朮以破血消痞。
  2. 清解鬱熱:積滯得消後,需清泄內熱。可選用瀉黃散(藿香、梔子、石膏、防風、甘草)或黃芩湯(黃芩、芍藥、甘草、大棗),以瀉脾胃伏火。

辨證要點

痞熱需與其他小兒發熱證型鑑別:

  • 外感發熱:多伴表證(惡寒、鼻塞、流涕),無明顯食積痞塊。
  • 陰虛發熱:以午後低熱、盜汗、舌紅少苔為特徵,無食滯表現。
  • 疳積發熱:病程較長,形體羸瘦,腹大青筋,屬虛中夾實,與痞熱的實證為主不同。

古籍論述

《幼科指南》明確指出:「痞熱者,由飲食不清,伏結於內,致成痞塊,以生內熱,熏灼於外。」強調食積化痞、鬱熱外發的病機。清代《醫宗金鑑·幼科心法》亦提及:「小兒痞塊,多因飲食不調,積滯而成……日久發熱,名曰痞熱。」進一步說明此證的演變過程。

痞熱的調治,關鍵在於早期化解食積,避免鬱久傷脾。臨床需結合患兒體質,靈活運用消導與清熱之法,以恢復脾胃升降之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