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痞熱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痞熱,病證名。小兒食積成痞而致發熱。《幼科指南》:「痞熱者,由飲食不清,伏結於內,致成痞塊,以生內熱,熏灼於外。」治宜消積清熱。

痞熱是小兒常見的病證,多因飲食不節,積滯化熱,或因外感熱邪,內郁不散,而致脾胃功能失調,氣機不暢,水濕停聚,形成痞塊,並伴有發熱等症狀。

痞熱的臨床表現主要有:

  1. 腹部脹滿,按之不痛,或有輕度壓痛。
  2. 發熱,常為低熱,或有午後潮熱
  3. 口乾口苦,大便乾燥,小便黃赤
  4. 舌紅苔黃,脈滑數。

痞熱的治療,以消積清熱為主。可選用香砂六君丸、保和丸等中成藥治療。

此外,還可配合針灸、推拿等治療方法,以改善症狀,促進康復。

痞熱的預防,主要包括以下幾點:

  1. 飲食要清淡,少吃油膩、辛辣、刺激性食物。
  2. 不暴飲暴食,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。
  3. 注意個人衛生,避免接觸傳染源。
  4. 適當鍛鍊,增強體質,提高免疫力。

如果出現痞熱的症狀,應及早到醫院就診,以免延誤病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