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痞飲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痞飲

痞飲為中醫古病名,首見於《素問·六元正紀大論》,指因水飲內停而導致胸腹痞滿之證。其病機多與氣機不暢、水濕停聚相關,屬「痰飲病」範疇,臨床表現依病位不同而異,可分為「胸痞」與「腹痞」兩類。

病因病機

痞飲之形成,主要因肺、脾、腎三臟功能失調,水液代謝障礙,致使津液停聚成飲。外感寒濕、飲食不節(如過食生冷肥甘)、情志失調或久病體虛,皆可影響氣化功能,導致水飲內停。飲邪滯留胸膈或脘腹,阻遏氣機,遂生痞滿。

臨床表現

  1. 胸痞
    飲停胸膈,氣機壅滯,症見胸部痞悶不舒,或局部隱痛、刺痛,伴咳逆上氣、呼吸不利,甚則咳唾痰涎。此類多與「懸飲」(水飲停聚脅下)相關,類似於現代醫學之胸膜炎或胸腔積液。
  2. 腹痞
    飲聚腸胃,氣滯濕阻,症見脘腹脹滿、按之濡軟,腸鳴漉漉如水流聲,或伴有嘔吐清水、納呆便溏。此類屬「痰飲」或「水飲」範疇,與《金匱要略》所述「痰飲咳嗽病」中的「留飲」證候相近。

辨證分型

痞飲可結合其他兼證進一步辨識:

  • 寒飲內停:痞滿遇寒加重,口淡不渴,舌苔白滑,脈沉弦。
  • 氣滯水停:痞滿脹痛,噯氣頻作,脈弦滑。
  • 脾虛飲聚:痞滿時輕時重,倦怠乏力,舌淡胖有齒痕。

治療原則

以「溫陽化飲、行氣消痞」為主,依病位與兼證選方:

  • 胸痞:可用《傷寒論》之「苓桂朮甘湯」溫化胸陽,或「十棗湯」攻逐水飲(適用於實證)。
  • 腹痞:選「半夏厚朴湯」行氣燥濕,或「五苓散」利水滲濕;若脾虛為主,則以「六君子湯」健脾化飲。

相關名詞辨析

  • 積飲:指水飲久聚不散,結為窠臼,病勢較痞飲更深,常見於久病頑痰。
  • 痰飲:廣義為一切水液代謝異常之病,《金匱要略》分為痰飲、懸飲、溢飲、支飲四類,痞飲屬其變證。

痞飲之辨治,需結合四診詳察病位與虛實,重視調理肺脾腎三臟,以恢復水液氣化功能為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