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痞脹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痞脹,中醫名詞,指胸脘痞滿而兼見脘腹發脹者。

《張氏醫通.腹滿》中記載:「此得之濕熱傷脾陰,不能統血,胃雖受谷,脾不輸運,故成痞脹。當理脾氣,祛濕熱,兼養血之劑,如枳實、黃連、炮薑、半夏、茯苓、當歸、芍藥、阿膠、烏梅、砂仁之類。」

痞脹的治療方法,可根據病因不同,分為以下幾種:

  1. 傷於飲食而胸痞者,可用枳術丸或越鞠保和丸治療。
  2. 食後外感寒邪,飲食不化,可用二陳湯加神曲、山楂、麥芽治療。
  3. 虛寒不散,或寬或急,常喜熱食者,可用理中湯加枳實治療。
  4. 因於濕熱而痞脹者,可用平補枳術丸治療。

痞脹的預防方法,主要包括以下幾點:

  1. 飲食宜清淡,不宜過食肥甘厚味。
  2. 起居有常,不宜熬夜。
  3. 保持心情舒暢,不宜情緒激動。
  4. 適當鍛鍊,增強體質。

如果出現痞脹的症狀,應及時就醫,以免延誤病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