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痞脹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痞脹
痞脹為中醫證候名,指胸脘部痞悶不舒,兼見脘腹脹滿之症。此證多因濕熱蘊結、脾失健運,或飲食停滯、氣機壅滯所致,臨床常伴隨噯氣、納呆、大便不調等症狀。
病因病機
- 濕熱傷脾:濕熱之邪困阻中焦,脾陰受損,運化失職,氣血生化不足,胃納雖存而脾不輸布,遂成痞脹。
- 飲食積滯:過食生冷油膩,或暴飲暴食,損傷脾胃,食滯中脘,氣機升降失常。
- 寒邪客胃:外感寒邪,內傷飲食,寒凝氣滯,脾胃陽氣受阻,運化遲緩。
- 虛寒不運:脾胃陽虛,陰寒內生,氣機凝澀,痞滿時輕時重,喜溫喜按。
辨證論治
痞脹的治療以調理脾胃、疏暢氣機為主,根據病因不同,治法各異:
-
濕熱痞脹
- 表現:脘痞腹脹,口苦黏膩,小便短赤,舌紅苔黃膩。
- 治法:清熱化濕,健脾和胃。
- 方藥:選用黃連、枳實、半夏、茯苓等清熱祛濕,佐以當歸、芍藥、阿膠養血和營,砂仁理氣醒脾。
-
食滯痞脹
- 表現:脘腹脹滿,噯腐吞酸,厭食,大便酸臭。
- 治法:消食導滯,理氣寬中。
- 方藥:輕者用枳朮丸或越鞠保和丸;重者加神曲、山楂、麥芽以助消導。
-
寒邪客胃
- 表現:痞滿遇寒加重,得溫稍減,或兼嘔吐清涎。
- 治法:溫中散寒,行氣消痞。
- 方藥:二陳湯加神曲、山楂、麥芽;若虛寒明顯,用理中湯加枳實以溫運中焦。
-
脾胃虛寒
- 表現:痞脹時作時止,喜熱畏寒,倦怠乏力。
- 治法:溫補脾胃,佐以行氣。
- 方藥:理中湯合平補枳朮丸,酌加炮薑、砂仁以增強溫運之效。
相關證候辨析
痞脹與「痞滿」相似,但痞滿以胸脘堵悶為主,未必兼脹;痞脹則明確兼具脹滿之感。若痞脹日久,可進一步發展為「臌脹」,屬重症,需及早調治。
此證的關鍵在於辨明虛實寒熱,濕熱者宜清化,食滯者宜消導,虛寒者宜溫補,方能對證施治,恢復脾胃升降之機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