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癖黃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癖黃
病名,屬黃病二十八候之一,首載於《諸病源候論·黃病諸候》。此證因氣滯水飲停聚,結而成癖,復與熱邪相搏,鬱蒸不散,致氣血壅滯,發為黃疸。其臨床特徵為脅下脹滿疼痛,兼見身目發黃,乃濕熱瘀結、氣機不暢之候。
病因病機
癖黃之成,多因情志不遂、飲食失節,或外感濕熱,導致氣機鬱滯,水濕內停。水飲久聚成癖,阻遏肝膽經絡,氣血運行不暢;復因熱邪內蘊,與濕相合,鬱蒸於裡,燻灼膽汁,外溢肌膚,故見黃疸。脅下為肝經所布,癖結於此,故滿痛明顯。
證候表現
- 主症:身目發黃,色澤晦滯或鮮亮,脅下脹滿刺痛,按之有形。
- 兼症:脘腹痞悶、納呆、小便黃赤、舌質暗紅或有瘀斑、苔黃膩、脈弦澀或滑數。
- 病位:以肝膽為主,涉及脾胃,屬實證、熱證夾瘀之候。
古籍論述
- 《諸病源候論》指出:「氣水飲停滯結聚成癖,因熱氣相搏,則郁蒸不散,故脅下滿痛,而身發黃。」強調氣滯、水飲、熱邪三者互結為病機關鍵。
- 《太平聖惠方》卷五五載「半夏散方」治癖黃,方中半夏、生薑等藥,旨在化痰散結、和胃降逆,佐以清利濕熱之品,反映當時對痰濕瘀阻證的治療思路。
鑒別診斷
癖黃需與其他黃疸證型區分:
- 穀疸:因飲食不化,濕熱內蘊,以脘腹脹滿、嘔惡為主。
- 酒疸:因過飲酒醴,濕熱上衝,見心中懊憹、鼻燥。
- 女勞疸:屬腎虛夾瘀,症見額黑、少腹滿、手足心熱。
癖黃以脅下癖塊與黃疸並見為辨證要點,病機側重氣滯血瘀與濕熱膠結。
治法方藥
歷代醫家治療癖黃,以行氣化瘀、清利濕熱為大法,兼以消癖散結:
- 代表方劑:
- 《聖惠方》半夏散(半夏、生薑、茵陳等)
- 後世可選膈下逐瘀湯合茵陳蒿湯加減,以活血消癖、清熱退黃。
- 常用藥:
- 行氣化瘀:柴胡、香附、莪朮、丹參。
- 清熱利濕:茵陳、梔子、黃柏、茯苓。
- 消癖散結:鱉甲、牡蠣、半夏。
現代對應疾病
癖黃所描述之證候,與現代醫學之膽汁淤積性黃疸、肝硬化併黃疸或膽道阻塞等病有相似之處,尤其見於肝膽系統結石、腫瘤致膽汁排泄不暢者。然中醫辨證仍須以整體病機為準,不可機械對應。
附:相關名詞
- 黃疸:泛指身目發黃之病證,癖黃屬其分支。
- 癖飲:水飲停聚成癖,為癖黃之前期病理基礎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