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癖積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癖積
病名,屬九積之一。多因水飲停聚、痰瘀凝滯、食滯內阻,或寒熱邪氣相互搏結所致。其病程纏綿,積聚日久,常經年累月難以消散。
病因病機
癖積之成,主要與氣血津液運行失常相關:
- 水飲停結:三焦氣化不利,水液代謝失司,停聚成飲,久則結於脅下。
- 痰瘀凝滯:氣滯血瘀,或痰濕內阻,經絡不通,痰瘀互結而成積。
- 食積內阻:飲食不節,脾胃運化不及,食滯化熱,與痰濕搏結。
- 寒熱錯雜:外感邪氣或內傷七情,導致寒熱失調,氣機壅塞,久而成癖。
臨床表現
- 疼痛特徵:兩脅刺痛,痛處固定,按之有形。
- 寒熱症狀:時發潮熱,或寒熱往來,狀似瘧疾。
- 兼症:或見脘腹脹滿、納呆、噯氣,甚則脅下結塊堅硬。
《醫鈔類編》提及:「癖者,血膜裹水,側癖脅旁,時時作痛。」若因瘧疾久延不癒,癖積更易形成,蓋因瘧後餘熱未清,過早進食,致中脘蓄積黃水,日久凝結成癖。
治法
- 活血破瘀:針對痰瘀互結,選用三稜、莪朮等破血消癥之品。
- 逐飲化痰:若水飲偏盛,可配伍甘遂、大戟以攻逐水飲,或茯苓、半夏化痰滲濕。
- 理氣消滯:如青皮、香附疏肝理氣,助氣行則積散。
若因瘧疾致癖(即「瘧母」),可參照《金匱要略》鱉甲煎丸法,軟堅散結、活血通絡。
相關名詞辨析
- 癖:泛指潛匿兩脅的積塊,多與氣滯、痰飲相關。
- 積:泛指有形之邪結聚,病位較深,病程較長。
- 瘧母:特指瘧疾久延,痰瘀結於脅下所致的痞塊,屬癖積之一類。
癖積之治,需辨明寒熱虛實,結合病程久暫,靈活運用攻補之法。歷代醫家如張子和、陳飛霞等,對此均有詳述,可進一步參閱《儒門事親》《醫鈔類編》等典籍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