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癖結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癖結

病名,指水飲與宿食相互搏結,積聚於脅下所形成的結塊。此症首見於《諸病源候論》,書中記載:「此由飲水聚停不散,復因飲食相搏,致使結積在於脅下,時有弦互起或脹痛,或喘息短氣,故雲癖結。」指出其成因與水飲停滯、飲食不節密切相關。

病因病機
癖結的形成,多因脾胃運化失常,水濕內停,久聚成飲;復因飲食不節,宿食滯留,與水飲相搏,結於脅下。脅下為肝膽經絡所過之處,氣機不暢則易成積聚。此外,情志失調、氣滯血瘀亦可加重病情,使癖結堅固難消。

臨床表現
患者常見脅下結塊,觸之或有形,或隱隱作痛,時發時止。發作時可感脹痛,甚則牽引胸背;或伴喘息短氣,此因水飲上迫於肺所致。脈象多緊實,反映邪氣結聚之象。若久病不癒,可能進一步影響氣血運行,導致面色晦暗、形體消瘦等虛損之症。

鑑別診斷
癖結需與「癥瘕」、「積聚」等病症相區別。癥瘕多屬血分病變,結塊固定不移;積聚則泛指氣血痰食之積,範圍較廣。而癖結特指水飲與宿食相搏,結於脅下,兼具脹痛與喘促之特點。

治療原則
中醫治療癖結,以「化痰消飲、行氣導滯」為主。常用方劑如《金匱要略》之「十棗湯」攻逐水飲,或「枳朮丸」健脾消積。若兼氣滯,可加香附、青皮;血瘀者配伍丹參、桃仁。外治法則可配合針灸,取期門、章門等穴以疏肝理氣,助散結之效。

古籍參考
除《諸病源候論》外,《聖濟總錄》亦提及:「癖結者,宿水與氣相搏,停積脅下,久則成塊。」強調水氣互結的病機特點。後世醫家多沿襲此說,並結合臨證經驗加以發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