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嘔膽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嘔膽
定義與病機
嘔膽為中醫病狀名,指嘔吐苦水之症,其病機與膽胃功能失調密切相關。《靈樞·四時氣》明確指出:「邪在膽,逆在胃,膽液洩則口苦,胃氣逆則嘔苦,故曰嘔膽。」此段經文揭示,嘔膽之成因源於膽腑受邪,進而影響胃氣和降,導致膽汁上逆,與胃氣相搏,發為嘔吐苦水。
病因與病理
- 膽腑受邪:外感六淫或內傷情志(如鬱怒)皆可擾動膽腑,使膽氣不舒,膽汁疏泄失常。膽為中清之腑,貯藏精汁,若邪氣犯膽,膽汁外溢,上泛於口則見口苦,下逆於胃則引發嘔苦。
- 胃氣上逆:胃主受納、以降為順。若膽病及胃,或飲食不節損傷胃氣,皆可導致胃失和降,氣機上逆,夾雜膽汁而嘔吐。此即《黃帝內經》所言「膽移熱於胃」之變證。
臨床表現
- 主要症狀:嘔吐物呈苦水或黃綠色液體,伴口苦、脅脹。
- 兼症:或見心煩易怒、噯氣頻作、脘腹痞滿,舌紅苔黃膩,脈弦數。此屬肝膽鬱熱犯胃之象。
證型辨治
嘔膽多屬「肝膽鬱熱犯胃」或「膽胃不和」之證,治法以疏肝利膽、和胃降逆為主,方劑可選:
- 黃芩清膽湯(《通俗傷寒論》):清泄膽熱,和胃化痰,適用於膽熱犯胃兼痰濕者。
- 小柴胡湯(《傷寒論》):和解少陽,調理膽胃,適用於少陽樞機不利之嘔苦。
- 溫膽湯(《三因極一病證方論》):理氣化痰、和胃安膽,適用於膽鬱痰擾所致嘔逆。
與西醫學關聯
中醫嘔膽之症,類似於西醫學的「膽汁反流性胃炎」或「膽道功能障礙」等疾病,其機理均涉及消化液逆流。然中醫更強調整體氣機調節,非僅針對局部病變。
古籍補充
《醫宗金鑒·嘔吐噦總括》進一步闡述:「嘔苦水者,膽氣逆也。」提示臨床需辨明膽氣上逆與他證嘔吐之異,如痰飲嘔吐多見涎沫,胃寒嘔吐多呈清水,而嘔膽特徵在於苦味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