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嘔家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嘔家
嘔家為中醫專有名詞,指平素易發惡心、嘔吐之病患。此類病患多因臟腑氣機失調,或痰飲、食滯、氣逆等病理因素停聚中焦,致胃氣上逆而頻發嘔惡之症。
病因病機
《金匱要略·痰飲咳嗽病脈證並治》云:「嘔家本渴,渴者為欲解,今反不渴,心下有支飲故也。」此段經文揭示嘔家之關鍵病機——心下支飲。
- 痰飲內停:中陽不振,運化失職,水液停聚成飲,上犯胃腑,致胃氣不降而嘔。
- 肝胃不和:情志失調,肝氣橫逆犯胃,胃失和降而嘔逆頻作。
- 脾胃虛寒:中焦陽虛,寒凝氣滯,胃氣上逆而嘔。
- 食滯胃脘:飲食不節,宿食停積,阻滯氣機,胃氣上衝而嘔。
證治舉隅
1. 痰飲嘔家
- 主證:嘔吐痰涎,脘痞不渴,或頭眩心悸,舌苔白滑,脈弦滑。
- 治法:溫化痰飲,和胃降逆。
- 方藥:小半夏湯(半夏、生薑)為主方。若兼脾虛,合苓桂朮甘湯;若飲鬱化熱,可加黃連、竹茹。
2. 肝氣犯胃嘔家
- 主證:嘔吐酸苦,噯氣頻作,胸脅脹滿,情志不遂時加重,舌紅苔薄黃,脈弦。
- 治法:疏肝和胃,降逆止嘔。
- 方藥:四逆散合左金丸加減,或旋覆代赭湯調理氣機。
3. 脾胃虛寒嘔家
- 主證:嘔吐清涎,食少倦怠,四肢不溫,大便溏薄,舌淡苔白,脈沉遲。
- 治法:溫中健脾,降逆止嘔。
- 方藥:理中湯加半夏、砂仁;若虛甚者,可用附子理中湯。
古籍論述
除《金匱要略》外,《傷寒論》亦多見嘔家相關條文:
- 「傷寒嘔多,雖有陽明證,不可攻之。」(強調嘔家慎用下法)
- 「乾嘔吐涎沫,頭痛者,吳茱萸湯主之。」(論肝胃虛寒致嘔)
嘔家之治,首重辨明病因,或攻或補,總以調和胃氣為要。痰飲者化飲,氣逆者理氣,虛寒者溫補,務使中焦氣機復常,嘔惡自止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