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嘔苦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嘔苦,是指人體嘔吐出的苦澀液體,又稱嘔膽、嘔苦水、吐苦水。《靈樞.四時氣》記載:「邪氣停留在膽中,胃氣上逆則嘔苦,膽液外泄則口苦。」當肝膽受病,膽液外流,隨著胃氣反流而引起嘔吐苦水的症狀。

嘔吐苦水最常因外感邪氣入侵,攻擊人體的少陽和陽明部位而引起。相應的症狀表現為潮熱、胸悶太息,脈搏評估可呈弦數或洪大。此時可使用柴胡清膽湯或葛根清胃湯進行治療。

若嘔吐苦水是由於惱怒導致肝膽受損引起的,症狀可表現為脅肋脹痛、胸悶太息,或出現黃疸,脈搏評估可呈弦數。若屬於偏虛型,可使用人參小柴胡湯治療;若屬於偏實型,則可使用家祕清膽湯進行治療。若伴隨嘔吐苦水的病人有食慾不振,則可使用乾葛平胃散。若是伴隨有痰的症狀,可使用二陳湯(詳見《症因脈治》卷二)進行治療。

總結來說,嘔苦的症狀主要包括嘔吐苦水、潮熱、胸悶太息、脈搏評估呈弦數或洪大。治療方法根據病因不同而有所不同,包括外感邪氣引起的用柴胡清膽湯、葛根清胃湯,惱怒傷肝膽引起的可用人參小柴胡湯、家祕清膽湯,伴有食慾不振的可用乾葛平胃散,伴有痰的可使用二陳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