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嘔苦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嘔苦

證名,指嘔吐苦水之症,又稱「嘔膽」、「嘔苦水」或「吐苦水」。此證首見於《靈樞·四時氣》,其文曰:「邪在膽,逆在胃,膽液洩則口苦,胃氣逆則嘔苦。」意指肝膽受邪,膽汁外泄,隨胃氣上逆而吐出苦水,為肝膽與胃氣失和之象。

病因病機

嘔苦之證,多因外邪侵襲或情志內傷,導致膽氣不降,胃氣上逆。具體可分為以下幾類:

  1. 外感時邪:邪犯少陽、陽明,膽熱上衝,胃失和降,常見潮熱、胸悶、太息,脈弦數或洪大。
  2. 情志所傷:惱怒憂思,肝膽氣鬱,疏泄失常,膽汁逆胃,症見脅肋脹痛、胸悶太息,甚或身目發黃,脈弦數。
  3. 兼挾證候:若兼食滯,則見脘痞嗳腐;若兼痰飲,則嘔吐痰涎苦水並見。

辨證論治

根據病因與兼證不同,治法各異:

  • 外感少陽陽明證:宜和解清熱,方用《症因脈治》之柴胡清膽湯(柴胡、黃芩、半夏等)或葛根清胃湯(葛根、黃連、竹茹等),以疏解少陽,清泄陽明。
  • 肝膽氣逆證
    • 偏虛者:肝膽氣虛,胃逆不降,可用人參小柴胡湯(小柴胡湯加人參),益氣和胃,疏利少陽。
    • 偏實者:肝膽鬱火熾盛,宜家秘清膽湯(黃芩、梔子、青皮等),清泄膽火,降逆止嘔。
  • 兼挾證治
    • 挾食滯:合用乾葛平胃散(平胃散加葛根),化滯和胃。
    • 挾痰飲:配合二陳湯(半夏、陳皮、茯苓等),化痰降逆。

中醫理論延伸

嘔苦一證,與現代醫學「膽汁反流性胃炎」部分表現相似,然中醫更重視整體辨證。膽為「中精之腑」,肝主疏泄,二者協調則氣機暢達;若肝鬱化火,或膽腑濕熱,皆可擾動胃氣,形成嘔苦。臨床尚需細察舌脈(如舌紅苔黃膩、脈弦滑),結合四診,方能準確用藥。

此證亦與《傷寒論》少陽病「口苦、咽乾、目眩」相關,可參照少陽樞機不利之治法,調和膽胃,復其通降之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