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嘔苦水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嘔苦水
嘔苦水,又稱「嘔苦」,首見於《赤水玄珠·嘔吐噦門》,屬中醫嘔吐證候之一,指嘔吐物中夾雜苦味液體,多因膽氣上逆或肝膽鬱熱所致。
中醫病機與辨證
-
膽氣上逆
- 膽附於肝,主疏泄,其性升發。若情志不遂,肝氣鬱結,橫逆犯胃,或膽腑疏泄失常,膽汁上溢,則見嘔吐苦水。
- 臨床多伴脅肋脹痛、口苦咽乾、心煩易怒等症,舌紅苔黃,脈弦數。
-
肝膽鬱熱
- 肝鬱化火,或外邪內侵,蘊結肝膽,熱迫膽汁外泄,上逆於胃,致嘔苦。
- 常見嘔吐劇烈、黃綠色苦水,兼見發熱、目赤、小便黃赤等,舌質紅絳,苔黃膩,脈洪大或滑數。
-
脾胃虛弱
- 中焦虛寒,運化失職,水濕停聚,久則鬱而化熱,濕熱蘊結,膽汁不循常道,上逆為嘔。
- 症見嘔苦時作時止,食少倦怠,脘腹痞滿,舌淡胖有齒痕,苔白膩。
古籍論述
- 《靈樞·四時氣》提及:「膽液泄則口苦,胃氣逆則嘔苦。」指出膽胃氣機失常為本證關鍵。
- 《醫學心悟》進一步闡述:「嘔苦者,膽熱也,宜清泄少陽。」強調肝膽鬱熱之治則。
治療原則
- 疏肝利膽:適用於膽氣上逆,方選柴胡疏肝散加黃芩、梔子。
- 清泄肝膽:針對肝膽鬱熱,以龍膽瀉肝湯加減。
- 健脾化濕:脾胃虛弱兼濕熱者,宜六君子湯合溫膽湯。
嘔苦水一證,須辨虛實寒熱,結合整體脈證,方能標本兼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