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嘔膿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嘔膿(嘔膿)
定義與概述
嘔膿為中醫證候名詞,指嘔吐物中含有膿液的病理現象。此症多與胃癰(胃腑化膿性病變)密切相關,屬內癰範疇。《金匱要略·嘔吐噦下利病脈證並治》明確記載:「夫嘔家有癰膿,不可治嘔,膿盡自愈。」指出此症當以排膿為要,不可見嘔止嘔。
病因病機
- 熱毒蘊結:過食辛辣厚味或外感熱邪,熱毒內蘊胃腑,腐肉成膿
- 氣滯血瘀:情志失調導致肝氣犯胃,氣滯日久化熱,灼傷胃絡
- 脾胃濕熱:脾失健運,濕濁內停,鬱久化熱,熱盛肉腐
- 正虛邪戀:素體虛弱,正不勝邪,毒邪久稽成膿
臨床表現
- 主症:嘔吐物呈黃綠色或灰白色膿液,或夾雜血絲,氣味腥臭
- 兼症:胃脘部灼痛拒按、發熱惡寒、口苦咽乾、納呆厭食
- 舌脈:舌質紅絳、苔黃膩或腐膩,脈滑數或弦數
證候分類
- 熱毒熾盛證:嘔膿量多色黃,高熱煩渴,脈洪大
- 瘀熱互結證:嘔膿夾雜紫黑血塊,胃脘刺痛,舌紫暗
- 正虛毒戀證:膿液清稀,低熱不退,神疲乏力,脈細弱
治療原則
- 清熱解毒:黃連解毒湯加減
- 化瘀排膿:大黃牡丹皮湯合薏苡附子敗醬散
- 扶正托毒:托裡消毒散化裁
- 和胃降逆:在膿毒排出後酌情使用旋覆代赭湯
相關古籍論述
《醫宗金鑒·外科心法要訣》指出:「胃癰初起,中脘穴必隱痛微腫,寒熱如瘧,身皮甲錯,無咳嗽,咯吐膿血。」《外科正宗》亦云:「胃癰者,初起中脘痛而微腫,寒熱如瘧,咳吐膿血。」均描述胃癰發展至嘔膿的演變過程。
現代認識
從現代醫學角度,嘔膿可能對應於胃部化膿性炎症、胃潰瘍伴感染、胃黏膜膿腫等病理狀態。中醫強調此症關鍵在於辨明膿毒性質與正邪盛衰,治療上注重給邪出路,通過嘔吐排膿亦是機體自我保護的反應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