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嘔衄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嘔衄

病證名,指嘔血與衄血並見之症。「嘔」為嘔吐血液,「衄」泛指鼻、齒、肌膚等部位之出血,兩者同現,多因臟腑熱盛、氣血逆亂所致。

中醫病機

  1. 熱盛迫血

    • 陽明經熱熾盛,或肝胃火旺,灼傷脈絡,血熱妄行,上逆而為嘔血、衄血。
    • 《靈樞·邪氣臟腑病形》言:「大甚為內癰,善嘔衄。」指出邪氣壅盛,化熱成癰,可引發嘔衄。
  2. 氣逆血溢

    • 情志鬱結,肝氣橫逆犯胃,胃絡受損;或肺氣上逆,迫血從鼻而出,形成嘔衄並作。
  3. 陰虛火旺

    • 腎陰虧虛,虛火上炎,燔灼肺胃,致血不循經,發為嘔血、齒衄或鼻衄。

相關典籍論述

  • 《黃帝內經》提及「陽絡傷則血外溢,陰絡傷則血內溢」,嘔衄屬陽絡傷而血外溢之象,多與上部熱證相關。
  • 後世醫家如張仲景《傷寒論》中,少陽證誤治致熱入血室,亦可能出現衄血伴嘔逆之候。

辨證分型

  1. 胃火熾盛

    • 症見嘔血鮮紅、鼻衄量多,伴口臭、便秘、舌紅苔黃,脈洪數。治宜清胃瀉火,如瀉心湯加減。
  2. 肝火犯胃

    • 嘔血色暗,衄血時發,脅痛煩躁,脈弦數。方用龍膽瀉肝湯合十灰散。
  3. 氣虛不攝

    • 嘔衄反覆,血色淡,面色蒼白,脈細弱。需益氣攝血,選用歸脾湯。

與其他血證鑑別

  • 咳血:血出自肺,隨咳嗽而出,多伴痰液,與嘔血之胃脘不適不同。
  • 便血:血自腸道而下,與嘔衄之上部出血有別。

嘔衄一症,需詳辨寒熱虛實,結合四診,以定治法。歷代醫家重視氣血調和,強調「治血先治火,治火先治氣」,臨床須靈活運用清熱、降逆、養陰等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