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嘔青藍水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嘔青藍水

證名,指嘔吐青藍色水液的症狀,屬中醫嘔吐範疇。此症多因情志失調,肝氣鬱結,久而化火,肝火橫逆犯胃,胃失和降所致。

病因病機
肝主疏泄,性喜條達。若情志不遂,肝氣鬱滯,則氣機不暢,鬱久化熱,形成肝火。肝火熾盛,橫逆犯胃,胃氣上逆,故見嘔吐。其嘔吐物呈青藍色,乃因肝屬木,其色青,肝火煎灼胃液,故吐物色青藍;若兼膽火上炎,則可能夾雜苦水或酸水。此證與單純胃寒或食滯嘔吐不同,其特點為嘔吐物色異,且常伴隨胸脅脹痛、心煩易怒等肝鬱化火之象。

臨床表現
患者除嘔吐青藍水外,多伴有以下症狀:

  • 胸脅脹滿或疼痛,痛處不定
  • 心煩易怒,口苦咽乾
  • 噯氣頻作,或泛吐酸苦水
  • 舌紅苔黃,脈弦數

治法與方藥
治療以疏肝解鬱、清泄肝火為主,佐以和胃降逆。

  1. 急則治標:若肝火犯胃症狀急重,可先用左金丸(黃連、吳茱萸)濃煎服用,黃連苦寒清火,吳茱萸辛散開鬱,兩者配伍,辛開苦降,以平肝和胃。
  2. 緩則調本:待火勢稍緩,續服逍遙散(柴胡、當歸、白芍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、薄荷、生薑)疏肝健脾,調和氣血。若肝火偏盛,可加丹皮、梔子(即丹梔逍遙散)以增強清肝瀉火之效。

鑒別診斷
需與其他嘔吐證型區分:

  • 胃寒嘔吐:嘔吐物多清稀無色,伴畏寒喜溫,舌淡苔白。
  • 食滯嘔吐:嘔吐酸腐食物,脘腹脹滿,噯氣厭食。
  • 痰飲嘔吐:嘔吐痰涎,胸悶心悸,舌苔白膩。

古籍考證
《醫貫·噎膈論》提及:「又有一種肝火之證,亦嘔而不入,但所嘔者酸水,或苦水,或青藍水,惟大小便不秘,亦能作心痛,此是火鬱木郁之證。」明確指出此證與肝鬱化火相關,並強調其嘔吐物特徵及治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