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嘔清水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嘔清水

嘔清水是一種常見的消化道疾病,多由飲食不當、情志不遂等因素引起。臨床表現為反覆嘔吐清水,伴有頭痛、身熱、口渴、心煩、小便赤、大便祕等症狀。

病因

嘔清水的病因主要有以下幾點:

  1. 飲食不當:暴飲暴食、吃得過多、過冷、過熱、過酸、過甜等,都會引起胃腸道功能紊亂,導致嘔吐。
  2. 情志不遂:情緒激動、精神緊張、憂思焦慮等,都會導致肝氣鬱結,脾胃失調,引起嘔吐。
  3. 其他因素:如胃炎、胃潰瘍、膽囊炎、胰腺炎等疾病,也可能引起嘔吐。

治療

嘔清水的治療,以清熱利水為主。常用方藥包括三黃石膏湯、竹葉石膏湯、清暑益氣湯等。

  • 三黃石膏湯:由黃連、黃芩、黃柏、石膏、知母、生甘草組成。具有清熱解毒、瀉火通便的作用。
  • 竹葉石膏湯:由竹葉、石膏、知母、生甘草組成。具有清熱瀉火、生津止渴的作用。
  • 清暑益氣湯:由石膏、知母、粳米、綠豆、甘草組成。具有清熱解暑、益氣生津的作用。

預防

嘔清水的預防措施包括:

  1. 飲食宜清淡,不吃辛辣、油膩、生冷等刺激性食物。
  2. 注意飲食衛生,不吃腐爛變質的食物。
  3. 保持心情舒暢,避免情緒激動。
  4. 適當鍛鍊身體,增強體質。

嘔清水是一種常見的消化道疾病,如果不及時治療,可能會引起脫水、電解質紊亂等嚴重後果。如出現嘔清水的症狀,應及早就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