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嘔清水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嘔清水
嘔清水,見載於《證治準繩·雜病》,屬中醫嘔吐病症之一,指患者嘔吐物為清稀水液,無明顯食物殘渣或苦味。此症多與脾胃虛寒、水飲內停或肝氣犯胃等病機相關,需結合全身症狀辨證論治。
病因病機
- 脾胃虛寒:
脾胃陽氣不足,運化失職,水穀不化,清濁不分,水液上逆而嘔清水。常伴面色蒼白、四肢不溫、喜熱飲、大便溏薄等症,舌淡苔白滑,脈沉遲。 - 水飲內停:
因脾失健運,水濕停聚中焦,或寒飲伏肺,上逆犯胃,致嘔吐清水痰涎。多見脘腹痞滿、腸鳴漉漉、頭眩心悸,舌苔白膩,脈弦滑。 - 肝氣犯胃:
情志失調,肝氣鬱結,橫逆犯胃,胃氣上逆而嘔清水。常兼脅肋脹痛、噯氣頻作,脈弦。
辨證要點
- 虛寒證:嘔清水量多質稀,遇寒加重,得溫則減。
- 水飲證:嘔吐痰涎清水,伴胸悶眩暈,舌苔濕滑。
- 肝鬱證:嘔逆隨情緒波動,兼見氣滯症狀。
治法方藥
- 溫中散寒:適用於脾胃虛寒,方選理中湯(《傷寒論》),或吳茱萸湯(《傷寒論》)加減。
- 化飲降逆:水飲內停者,可用苓桂朮甘湯(《金匱要略》)或小半夏加茯苓湯(《金匱要略》)。
- 疏肝和胃:肝氣犯胃者,宜四逆散(《傷寒論》)合旋覆代赭湯(《傷寒論》)加減。
古籍參考
《證治準繩》將嘔清水歸於「吐清水」範疇,強調需辨寒熱虛實。《景岳全書·嘔吐》亦指出:「虛寒嘔吐,多出清水,其味淡而不酸。」此類論述為臨床辨證提供重要依據。
嘔清水一症,雖看似輕微,然病機複雜,須詳察病因,對證施治,方能調和臟腑,恢復氣機升降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