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嘔乳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嘔乳

病證名,又稱溢乳傷乳吐,為新生兒哺乳後乳汁自口中溢出之症。《幼科發揮》有云:「初生小兒,胃小而脆,容乳不多,為乳母者,量飢而與之,勿令其太飽可也。」此症多因嬰兒脾胃嬌弱,乳食不節所致。

中醫病機
嬰兒臟腑嬌嫩,脾胃之氣未充,胃體狹小,且賁門鬆弛,若哺乳過量或過急,乳食停滯胃脘,胃失和降,則乳汁上逆而溢。此症與胃氣上逆密切相關,屬中醫「吐乳」範疇。《諸病源候論》提及:「小兒吐哯者,由乳哺冷熱不調故也。」指出乳溫失宜亦為誘因之一。

臨床表現
嘔乳多見於哺乳後,乳汁自口角緩緩溢出,量少而無臭味,嬰兒神情安和,無明顯不適。若嘔吐頻繁,乳凝成塊,或伴口氣酸腐,則屬乳食積滯,需進一步辨證。

中醫辨證與調理

  1. 乳食停胃:哺乳過量,胃納不及,症見嘔乳、脘腹微脹。治宜和胃消乳,可輕揉中脘,或予少量麥芽、穀芽煎湯調理。
  2. 胃寒氣逆:哺乳時受涼,或乳母過食生冷,症見嘔乳清稀、面色青白。可溫敷腹部,或予生薑一片煎湯暖胃。
  3. 胃熱上衝:乳母飲食辛熱,或嬰兒體質偏熱,症見嘔乳酸臭、唇紅煩躁。宜清熱和胃,如淡竹葉煎水少量飲用。

自然緩解
隨嬰兒成長,脾胃功能漸強,賁門括約肌發育完善,嘔乳多能自行改善。哺乳時宜緩慢適量,避免嬰兒啼哭未定時急哺,以減少氣逆之機。

此症若無他證相兼,多屬生理性範疇,然若嘔吐劇烈或伴發熱、腹脹等,則需深入診察,以別他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