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嘔酸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嘔酸
證名,指嘔吐酸水之症,首見於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,又稱「吐酸」。此症屬中醫脾胃病範疇,多與肝胃氣機失調、寒熱錯雜或飲食不節相關。
病因病機
- 肝氣犯胃:情志失調,肝氣鬱結,橫逆犯胃,胃失和降,酸水上逆。
- 脾胃虛寒:中陽不足,運化無力,濕濁內停,鬱而化酸。
- 飲食積滯:過食肥甘厚味或辛辣炙煿,胃腑積熱,酸液外溢。
- 寒熱錯雜:胃中寒熱互結,氣機壅滯,酸水不化。
臨床表現
嘔吐物以酸水為主,或伴胃脘脹滿、噯氣、燒心感。若屬熱證,酸味刺鼻,口苦咽乾;若屬寒證,酸味淡薄,喜溫畏寒。
證型分類
- 肝胃鬱熱:嘔酸頻作,心煩易怒,舌紅苔黃,脈弦數。
- 脾胃虛寒:嘔酸清稀,脘腹冷痛,舌淡苔白,脈沉遲。
- 食滯胃脘:嘔酸腐臭,噯氣厭食,舌苔厚膩,脈滑。
治療原則
以調和肝胃、溫中散寒、消食導滯為主,依證選方。如肝胃鬱熱者用左金丸;脾胃虛寒者用香砂六君子湯;食滯者用保和丸加減。
此症與西醫「胃酸過多」或「胃食管反流」有相似之處,然中醫辨證更重整體氣機平衡。歷代醫家如張仲景、李東垣等,皆對嘔酸之治法有所發揮,強調「治酸必先調氣」之理念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