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嘔吐苦水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嘔吐苦水

嘔吐苦水,又稱嘔苦,屬中醫嘔吐病症之一,首見於《症因脈治·吐水類》。其特徵為患者嘔吐物帶有苦味,多與膽胃氣機失調、濕熱內蘊或肝膽鬱火相關。以下從病因病機、證型辨治等方面詳述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嘔吐苦水主要與肝膽胃腑功能失調有關:

  1. 肝膽鬱熱:情志不遂或氣機鬱滯,導致肝失疏泄,膽汁上逆犯胃,胃氣不降而嘔苦。
  2. 膽胃不和:膽火熾盛或濕熱蘊結膽腑,循經上擾胃脘,引發嘔吐苦濁之液。
  3. 脾胃虛寒:中陽不足,運化失職,水濕停聚,久則化熱,夾膽氣上逆而作嘔。

證型與臨床表現

  1. 肝膽鬱熱證

    • 主症:嘔吐苦水,口苦咽乾,脅肋脹痛,心煩易怒。
    • 舌脈:舌紅苔黃,脈弦數。
    • 治法:疏肝利膽,清熱降逆。常用方如左金丸小柴胡湯加減。
  2. 膽胃濕熱證

    • 主症:嘔吐苦水黏稠,脘悶納呆,身熱尿黃。
    • 舌脈:舌苔黃膩,脈滑數。
    • 治法:清化濕熱,和胃止嘔。代表方為黃連溫膽湯
  3. 脾胃虛寒兼鬱熱證

    • 主症:嘔吐苦水時作時止,喜溫畏寒,倦怠乏力。
    • 舌脈:舌淡苔白滑,脈沉細。
    • 治法:溫中健脾,佐以疏肝。方選理中湯加吳茱萸、黃連。

古籍論述

《靈樞·四時氣》提及:「膽液泄則口苦,胃氣逆則嘔苦。」指出膽胃氣逆為嘔苦之關鍵。《醫宗金鑒》進一步闡述:「嘔苦屬膽熱乘胃」,強調膽火犯胃之病機。

治療要點

臨床需辨明寒熱虛實,肝膽鬱熱者以清泄為主,濕熱中阻當化濕和胃,若虛寒夾熱則需溫清並用。用藥常選黃連、吳茱萸、半夏、竹茹等以降逆止嘔,佐柴胡、黃芩疏利少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