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嘔血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嘔血

嘔血,又稱吐血,指血液因嘔吐而出,出血量多者可達數百毫升。此證首見於《素問·厥論》,其病因多與情志失調、過勞、飲食不節或內傷雜病(如臌脹)相關。中醫認為嘔血主要與肝、胃、脾、腎等臟腑功能失調有關,臨床表現及治法因證型不同而異。

病因病機

  1. 肝火犯胃:因暴怒傷肝,肝氣鬱而化火,火熱上逆,灼傷胃絡,迫血妄行,導致嘔血。
  2. 脾胃虛弱:肝木乘脾,脾胃受損,氣虛不能攝血,血不循經而外溢。
  3. 勞倦內傷:過度勞累,氣血耗傷,血行不暢,瘀阻脈絡,血溢脈外。
  4. 酒食所傷:飲酒過度,濕熱內蘊,積熱動血,損傷胃絡。
  5. 房勞傷腎:腎陰虧虛,虛火上炎,或腎陽不足,氣不攝血。

臨床表現與辨證論治

1. 肝火犯胃證

  • 症狀:嘔血色紅或紫暗,胸脅脹痛,心煩易怒,少寐多夢,甚則狂躁罵詈,舌紅苔黃,脈弦數。
  • 治法:瀉肝清胃,涼血止血。
  • 方藥
    • 輕者可用丹梔逍遙散(《醫宗金鑒》)疏肝解鬱,清熱涼血。
    • 火旺者宜犀角地黃湯(《備急千金要方》)清熱解毒,涼血散瘀。
    • 肝氣上逆明顯者,可選伐肝煎(《景岳全書》)平肝降逆。

2. 脾胃虛弱證

  • 症狀:嘔血淡紅或暗紅,神疲乏力,面色萎黃,納差便溏,舌淡脈虛。
  • 治法:健脾益氣,攝血止血。
  • 方藥
    • 五陰煎(《景岳全書》)滋陰養血,健脾益氣。
    • 五福飲(《景岳全書》)補益氣血,適用於氣血兩虛者。
    • 理陰煎(《景岳全書》)溫補脾腎,適用於陽虛失血。

3. 勞倦傷血證

  • 症狀:嘔血伴全身疼痛,時有發熱,舌暗或有瘀斑,脈澀。
  • 治法:活血化瘀,涼血止血。
  • 方藥犀角地黃湯加當歸、肉桂、桃仁泥,以增強化瘀止血之效。

4. 酒積動血證

  • 症狀:嘔血因飲酒過度誘發,口乾口苦,胃脘灼熱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。
  • 治法:清熱化濕,涼血止血。
  • 方藥葛黃丸(《醫學心悟》)清解酒毒,和胃止血。

5. 腎虛失血證

  • 症狀:嘔血伴面赤足冷,煩躁口渴,腰膝酸軟,舌紅少苔或舌淡胖,脈細數或沉弱。
  • 治法
    • 腎陰虧虛:滋陰降火,用生脈散加減八味丸,或左歸飲(《景岳全書》)、小營煎(《景岳全書》)。
    • 氣虛陽衰:溫補腎陽,用異功散八味丸,或五福飲大補元煎(《景岳全書》)。

急救止血法

若嘔血量多,急則治標,可選用花蕊石散(《十藥神書》)化瘀止血,或配合針灸(如取內關、公孫等穴)以緩解症狀。

嘔血可見於現代醫學之食管靜脈曲張破裂、消化性潰瘍、胃炎、肝硬化等疾病,臨床需結合具體病因辨證施治。相關內容可參見吐血條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