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嘔汁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嘔汁

證名,指嘔吐清水或涎汁之症,屬中醫嘔吐範疇。此證多因寒濕之邪乘襲脾臟,導致脾陽受遏,運化失職,水濕內停,上逆而為嘔。

病因病機
《素問·痹論》云:「脾痹者,四支解墮,發咳嘔汁,上為大塞。」指出脾痹患者因脾氣不運,水濕停聚,故見四肢倦怠、咳嗽,並嘔吐清水或涎汁,甚則胸膈痞塞。《內經吳注》進一步闡釋:「寒氣乘之故發嘔,濕氣乘之故湧出涎汁。」說明寒邪傷陽,濕邪困脾,二者相合,致使胃氣上逆,涎液隨嘔而出。

臨床表現
嘔汁者,所吐之物多為清稀水液或黏稠涎沫,常伴隨以下症狀:

  1. 脾胃虛寒:嘔吐物清冷,口淡不渴,畏寒喜暖,舌淡苔白滑。
  2. 濕濁中阻:嘔吐涎沫黏膩,胸脘痞悶,納呆,苔白膩。
  3. 脾痹兼證:若屬脾痹所致,可見肢體懈惰、咳嗽氣逆等。

相關證候辨析

  • 吐清水:多因胃寒或痰飲內停,嘔吐物以清稀水液為主,較少夾雜涎沫。
  • 吐涎沫:常見於痰飲或肝寒犯胃,嘔吐物以黏稠涎沫為特徵,或伴頭眩、胸滿。

治療原則
以溫中散寒、健脾化濕為主,可選用理中湯、吳茱萸湯等方劑加減。若濕濁偏重,佐以二陳湯、平胃散等化濕和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