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偶刺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偶刺,又稱陰陽刺,為中醫針刺手法之一,屬《靈樞·官針》所載「十二刺」範疇。此法專治心氣閉塞、經絡瘀滯所致之心痹,症見心胸疼痛、悶脹不舒等,其操作原理與配穴方式對後世針灸學影響深遠。

理論淵源

偶刺之名,源於其「前後相偶」的針刺特點。《靈樞·官針》明言:「偶刺者,以手直心若背,直痛所,一刺前,一刺後,以治心痹。」意指施術時,醫者先以手按壓患者胸背,定位痛處後,於前胸(屬陰)與後背(屬陽)相對應的位置各刺一針,形成陰陽相配、前後呼應之勢,故亦稱陰陽刺。此處「心痹」泛指因寒邪、氣滯、血瘀等導致心脈不通之證,與現代醫學所述心絞痛、胸痹等症有相通之處。

操作要點

  1. 取穴原則
    以「前後對應」為核心,常取胸腹部募穴與背部俞穴相配。如治心胸疾患,前選膻中(心包募穴)或巨闕(心募穴),後配心俞厥陰俞,以通調心氣。
  2. 針刺技法
    強調「傍針之也」,即斜刺進針,避開臟器。胸背部肌肉薄、內藏心肺,故針尖需與皮膚呈45度角,淺刺入腧穴,得氣即止,以防傷及內裏。

學術延伸

偶刺之法,實為後世前後配穴法之濫觴。此配穴思想不僅用於心痹,更擴展至臟腑諸疾,如:

  • 脾胃病:前取中脘(胃募),後配胃俞
  • 肺疾:前刺中府(肺募),後針肺俞
    此類配伍,契合《黃帝內經》「從陰引陽,從陽引陰」之理,透過陰陽經氣互調,達到疏通經絡、平衡氣血之效。

臨床意義

偶刺體現中醫「整體觀」與「辨證施治」特色,其陰陽相配的模式,不僅強化單穴功效,更透過經氣互動調動人體自癒潛能。後世發展的「俞募配穴法」、「夾脊刺」等,皆可視為偶刺理論的延伸與創新。

(註:本文所述針刺操作需由專業中醫師執行,讀者請勿自行嘗試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