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偶方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偶方

偶方為中醫方劑學「七方」分類之一,指藥味組成符合偶數,或由兩味藥物配伍而成的方劑。其理論源於《內經》「君一臣二,制之小也;君二臣四,制之大也」的配伍原則,後由金元醫家張從正於《儒門事親》進一步闡釋,提出偶方三種涵義:

  1. 兩味相配之偶方
    最簡形式為兩味藥組成,如「芍藥甘草湯」(芍藥、甘草),一酸一甘,專治筋脈拘急,體現陰陽相濟、剛柔互配之理。此類方劑結構簡潔,針對性強,符合「少則用偶」的用藥思維。
  2. 復方之偶方
    指由多首小方複合而成,但總藥數仍為偶數。例如「四物湯」(當歸、川芎、白芍、熟地)合「四君子湯」(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)組成「八珍湯」,共八味藥,兼補氣血,屬「古之復方」的偶方應用。此類方劑多適用於病位在下焦或病程較長的慢性病,因「下者遠,故宜偶」,強調藥力緩行而持久。
  3. 數合陰陽之偶方
    偶數屬陰,故方劑配伍中,君臣佐使的藥味數常以二、四、六、八等陰數為基。如「六味地黃丸」(熟地、山茱萸、山藥、澤瀉、牡丹皮、茯苓),以三補三瀉,總數為六,暗合「地六成水」之象,滋補腎陰。此類設計反映中醫「天人相應」的數理哲學,透過陰數調節人體陰分失衡。

臨床應用特點
偶方多適用於以下情況:

  • 病位在下:如腰膝痠軟、淋濁帶下等下焦病症,因「偶方宜緩」,藥力沉降。
  • 陰分不足:如陰虛內熱、精血虧耗,需以偶數陰柔之品滋養。
  • 雙向調節:如「交泰丸」(黃連、肉桂)寒熱並用,交通心腎,體現偶方對立統一的配伍智慧。

與奇方之別
相對於奇方(單數藥味)的「專而猛」,偶方更重「和而緩」。如《傷寒論》中「桂枝湯」(五味,屬奇)發汗解表力強;而「桂枝加芍藥湯」(六味,變偶後)轉為和營止痛,顯示藥味奇偶變化對功效的影響。

偶方之妙,在於其數理與藥性的結合,既承襲《內經》陰陽平衡之道,亦實踐於歷代醫家的臨證組方,成為中醫方劑學中獨特的調治體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