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偶經取穴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偶經取穴法

偶經取穴,又稱「表裡經取穴」,是中醫針灸治療中重要的取穴原則之一。此法基於經脈的表裡相合關係,透過選取與病變經脈互為表裡之另一條經脈上的穴位,達到調和陰陽、疏通氣血之效。

理論基礎

中醫經絡學說中,十二正經分為六對表裡經脈,彼此相互絡屬,氣血相通。具體配對如下:

  • 手太陰肺經手陽明大腸經
  • 足太陰脾經足陽明胃經
  • 手少陰心經手太陽小腸經
  • 足少陰腎經足太陽膀胱經
  • 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陽三焦經
  • 足厥陰肝經足少陽膽經

表裡經脈在生理上相互協調,病理上亦相互影響。因此,當某一經脈發生病變時,可透過刺激其表裡經的穴位,間接調治本經疾患。

臨床應用

偶經取穴法廣泛運用於內科、痛症及臟腑功能失調等病症。以下為經典範例:

  1. 肺經病證取大腸經穴
    如外感風寒所致咳嗽、鼻塞,屬手太陰肺經病證,可選取手陽明大腸經之合谷穴。合谷為大腸經原穴,能宣肺解表、疏風散邪。
  2. 胃經病證取脾經穴
    若胃脘脹痛、消化不良,屬足陽明胃經病證,可針刺足太陰脾經之公孫穴。公孫為脾經絡穴,通於衝脈,能調和脾胃氣機,緩解胃痛。
  3. 肝經病證取膽經穴
    如脅肋脹痛、情緒鬱結,屬足厥陰肝經氣滯,可選取足少陽膽經之陽陵泉穴。陽陵泉為筋會,能疏肝利膽、行氣止痛。

作用機制

偶經取穴之效,主要透過以下途徑實現:

  • 經氣互通:表裡經脈通過絡脈相互聯繫,刺激表裡經穴可引導氣血至病所。
  • 陰陽調和:陽經主外,陰經主內,表裡配合能平衡陰陽偏盛偏衰。
  • 臟腑相關:表裡經對應的臟腑功能相輔相成,如肺與大腸、脾與胃,調一經可兼顧兩臟。

配伍思路

臨床上常將偶經取穴與其他配穴法結合,如:

  • 原絡配穴:取病經原穴與表裡經絡穴,如肺經太淵配大腸經偏歷
  • 俞募配穴:結合背俞穴與募穴,加強調臟腑之效。

偶經取穴法體現中醫「從陰引陽,從陽引陰」的整體觀念,是針灸辨證施治的重要環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