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藕包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藕包
藕包為中醫外科病名,指癰瘡發於上臂部位之病症,首見於明代《瘍科選粹》卷四,屬「臑癰」之範疇。臑癰泛指發生於上肢肩肘之間(即肱部)之癰疽,因經絡循行與氣血壅滯所致,其病機多與手陽明大腸經、手太陰肺經相關。
病因病機
- 外感邪毒:風熱或濕熱之邪外襲肌表,蘊結於臑部皮肉,阻滯經絡,化熱成膿。
- 氣血瘀滯:內因情志失調或勞傷氣血,致局部氣血運行不暢,久則鬱而化熱,腐肉為癰。
- 飲食所傷:過食辛辣厚味,脾胃積熱,循經上蒸,結聚於臑。
臨床表現
初起患處腫脹堅硬,皮色泛紅,灼熱疼痛,隨病情發展可漸趨化膿,潰後膿液黃稠。若邪毒深重,可伴發熱、口渴、脈數等全身症狀。
治法
- 內治:以清熱解毒、活血散結為主,可選用仙方活命飲、黃連解毒湯加減;若氣血虛弱者,佐以托裡透膿之品,如托裡消毒散。
- 外治:初期宜箍毒消腫,以金黃散或玉露散調敷;成膿後切開排膿,潰後用九一丹提膿祛腐,生肌散收口。
經絡與臟腑聯繫
臑部為手陽明大腸經所過,此經多氣多血,故癰發易於化熱;而肺主皮毛,與大腸相表裡,若肺熱下移大腸,亦可誘發此症。治療時需兼顧臟腑調理,如清肺熱、通腑氣等。
藕包之辨證,須與「臂癰」「肩癰」等相鑑別,其病位與經絡走行密切相關,臨床當細察局部與整體之關聯,方能標本兼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