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藕包毒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藕包毒

藕包毒為中醫外科病名,屬癰疽之一類,特指發於臑部(即上臂外側)之癰瘡,其病情較「臑癰」為輕。此症首見於清代《外科大成》卷二,書中將其歸為臑癰之輕證,臨床表現與臑癰相似,然腫勢較緩,潰膿較淺,病程亦較短。
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藕包毒多因外感風熱邪毒,或內蘊濕熱,致使氣血壅滯於臑部經絡而成。其病機關鍵在於「熱毒壅聚」,局部氣血運行受阻,化腐成膿。此外,情志鬱結、飲食不節等因素,亦可能助長火毒之勢,誘發本病。

臨床表現
初起時,患處多見局部紅腫熱痛,腫塊界限分明,按之堅硬,隨病情發展可逐漸化膿。若膿成潰破,則流出黃白色稠膿,伴隨腫痛減輕。與臑癰相比,藕包毒之腫勢較局限,全身症狀(如發熱、惡寒)較不明顯,預後通常較佳。

治療原則
中醫治療以「清熱解毒、活血散結」為主,內服外治並重:

  1. 內治法:可選用黃連解毒湯、仙方活命飲等方劑加減,以清解熱毒、疏通氣血。若兼有濕熱,可佐以利濕之品,如茯苓、澤瀉等。
  2. 外治法:初期宜用金黃散或玉露散外敷,以消腫止痛;膿成後可切開排膿,並以九一丹提膿祛腐,後期改用生肌散促進瘡口癒合。

鑒別診斷
需與「臑癰」相區別:臑癰病情較重,腫勢彌漫,常伴明顯全身症狀;而藕包毒病位較淺,症狀較輕,預後較佳。此外,亦當與「痰核流注」等病證鑒別,後者多屬陰證,病程纏綿,腫塊皮色不變。

附:臑癰簡述
臑癰為癰瘍之發於臑部者,其病因與藕包毒相類,然熱毒更深,氣血壅滯更甚。《醫宗金鑒》載其「腫硬疼痛,潰後膿稠者順,膿稀者逆」,治療上需加重清熱托毒之力,如透膿散等方劑可酌情選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