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陳長卿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陳長卿

陳長卿,字養晦,明代楚黃(今湖北黃岡一帶)人,為明代著名醫家,專精於傷寒學說。其學術背景深受張仲景《傷寒論》影響,然鑒於仲景之文辭古奧,義理深邃,初學者往往難以入門,故陳氏以個人臨證心得與理解為基礎,撰成《傷寒五法》一書,旨在系統化傷寒理論,使之更易於掌握與應用。

學術特色與《傷寒五法》

《傷寒五法》以「五法」為綱領,即「發表、解肌、和解、攻裏、救裏」,此分類法承襲自仲景六經辨證,但更側重於治法之歸納與臨床實用性。陳氏將傷寒病症之演變與治療方略條分縷析,並結合自身經驗,闡釋如何因應病機轉變而靈活運用汗、吐、下、和、溫、清等法。其論述不僅涵蓋六經傳變規律,亦涉及表裏寒熱虛實之辨證要點,體現明代醫家對傷寒學說的創造性發揮。

版本流傳與影響

《傷寒五法》後收錄於《十竹齋刊袖珍本醫書》,此叢書為明代胡正言所輯,以袖珍形式刊行,便於醫者攜帶研習。陳氏之著作雖未如《傷寒論》注家般廣為人知,然其簡明實用的編排方式,對後世傷寒學之普及與教學具有一定貢獻,尤其適合初涉仲景學說者參考。

中醫理論背景

陳長卿之學術立基於「六經辨證」框架,並融入明代溫補學派之思潮。其「五法」分類暗合《內經》「其在皮者,汗而發之」等治療原則,同時強調「因證制方」的靈活性,反映明代醫家對經典理論的實踐性轉化。書中對「和法」之闡釋,尤重調和營衛、疏瀉少陽,與後世溫病學派之「分消走泄」理念亦有相通之處。

綜觀陳長卿之成就,其以臨床實用性為導向,將深奧的傷寒理論轉化為可操作性強的法則,在中醫學術傳承與傷寒流派發展中佔有一席之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