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陳藏器>的簡介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陳藏器
陳藏器,唐代著名醫學家,四明(今浙江寧波)人,曾任京兆府三原縣尉。其於本草學領域造詣深厚,因察覺《神農本草經》(《本經》)與《唐本草》等經典著作存在疏漏與謬誤,遂潛心考證,廣蒐博採,撰成《本草拾遺》一書,以補前人之不足。
學術貢獻
- 《本草拾遺》之價值
此書雖已散佚,然其內容經後世醫籍如《證類本草》、《本草綱目》等轉引,得以部分留存。書中收錄諸多未被前人記載之藥物,並對既有藥材之性味、功效、產地等加以修正與補充,展現其嚴謹的考據精神與廣博的學識。李時珍於《本草綱目》中盛讚:「博極群書,精賅物類,訂繩繆誤,搜羅幽隱,自本草以來,一人而已。」足見其影響之深遠。 - 藥物學之拓展
陳藏器重視民間用藥經驗,收錄大量地方性藥物與偏方,如海藥、蠻夷之藥等,擴充了中藥學的範疇。其對藥物分類亦有所創新,除傳統上、中、下三品外,更細究藥性與臨床應用,為後世本草學發展奠定基礎。 - 爭議記載
書中提及「人肉入藥」之說,後世如李時珍雖錄其文,然亦批判此說荒誕,反映唐代部分醫藥觀念受時代局限。此類記載雖遭非議,然亦需置於當時社會文化背景下理解。
中醫理論與實踐
陳藏器之研究不僅止於藥物考據,其對藥性理論亦有獨到見解。例如:
- 藥性與地域關係:強調藥物產地影響其功效,如南方濕熱之地所產藥材多具清熱化濕之效。
- 藥物配伍:注重藥對組合,如提出某些藥物需配伍特定引經藥以增強療效,此觀點對後世方劑學有所啟發。
歷史地位
陳藏器承先啟後,填補了《唐本草》之不足,並為宋代《證類本草》等巨著提供重要參考。其治學態度——既尊古而不泥古,敢於修正經典謬誤,體現中醫「辨章學術、考鏡源流」之傳統,對本草學發展貢獻卓著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