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陳邦賢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陳邦賢先生生平與中醫貢獻

生平簡介

陳邦賢(1889-1976年),字治愚,晚號紅杏老人,江蘇丹徒人,為中國近代著名醫學史學家與中醫文獻研究者。早年曾習中醫,後畢業於江蘇省簡易師範及上海中日醫學校,並擔任中學生理衛生教員。其學術生涯深受丁福保啟發,對中西醫學及醫學史產生深厚興趣,遂投身於醫學文獻整理與研究。

學術成就

《中國醫學史》之開創

陳邦賢於1919年完成並出版《中國醫學史》,此為中國首部系統性論述醫學發展歷程之專著,開創醫學史研究之先河。該書後被收入商務印書館《中國文化史叢書》,並於1954年修訂再版,對後世醫學史學科影響深遠。書中不僅梳理歷代醫事制度、醫家流派,更深入分析中醫理論演變,如《黃帝內經》對後世辨證論治之影響,以及宋元以降溫病學派之發展。

醫學文獻整理

陳氏畢生致力於中醫文獻考據與彙編,重要著作包括:

  • 《中國醫學人名誌》(與嚴菱舟合編):系統收錄歷代醫家傳略,涵蓋華佗、張仲景至明清醫家之生平與學術特色。
  • 《十三經醫學史料匯編》:從儒家經典中輯錄與醫學相關之內容,如《周禮》記載之醫官制度、《禮記》所述四時養生觀念。
  • 《二十六史醫學史料匯編》:自正史中爬梳醫藥記載,如《史記·扁鵲倉公列傳》之診法案例,補充了官方史冊對醫學之記述。

中醫理論與歷史研究貢獻

陳邦賢之研究不僅止於文獻整理,更深入探討中醫理論體系:

  1. 醫史分期:將中國醫學史劃分為上古、中古、近世三期,分析各時期理論特色,如漢唐重視經方、金元四大家之學術爭鳴。
  2. 學派流變:考證傷寒學派與溫病學派之消長,比較張仲景《傷寒論》與葉天士《溫熱論》辨證差異。
  3. 醫政制度:研究歷代太醫院設置與民間醫者地位,如宋代「惠民和劑局」對成藥推廣之影響。

職務與社會參與

曾任職於教育部醫學教育委員會、國立編譯館,參與中醫教材編審。1949年後調至中醫研究院(今中國中醫科學院),擔任醫史研究室副主任,並任《中華醫學雜誌》編委、中華醫史學會常務委員。其學術地位獲社會肯定,獲選為第四屆全國政協委員及中國農工民主黨中央委員。

學術影響與評價

陳邦賢以嚴謹考據結合宏觀史觀,奠定中國醫學史研究之基礎。其著作不僅提供豐富史料,更揭示中醫理論與社會文化之互動關係,如道教煉丹術對藥物炮製之影響,或明清疫病流行與溫病學興起之關聯。晚年仍筆耕不輟,發表醫史論文數十篇,對後世研究中醫文獻學、醫史理論具有深遠啟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