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本節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本節

本節為中醫骨度測量之重要解剖名詞,特指掌指關節或蹠趾關節處之圓形突起部位,屬肢端小關節結構。《靈樞·骨度》明確記載:「腕至中指本節長四寸,本節至其末長四寸半。」此處「本節」即掌指關節,為手部骨度分寸之關鍵標誌,亦反映古人對肢體分段計量之精準觀察。

從經筋理論而言,本節為十二經筋所繫之結聚點,尤以手三陰三陽經筋多循行過此,主司指(趾)節屈伸活動。其形態豐滿者,多提示經氣充盛;若見凹陷或變形,則可察經絡氣血之盈虛。針灸臨床取穴時,如八邪、八風等奇穴皆鄰近本節,用於治療肢末痹證。

《醫宗金鑒·正骨心法要旨》進一步闡明,本節與周邊「岐骨」(指骨間交接處)共同構成手部動靜力學支點,若遇跌撲損傷致本節脫臼,需依「拽屈挺伸」手法復位。另於脈診中,本節近端之「魚際」部位為手太陰肺經所過,其肌肉豐瘠亦可佐診肺氣盛衰。

歷代醫家重視本節與五臟關聯,《黃帝內經》提出「肝主筋」之論,本節活動之靈活與否,可候肝血濡養筋脈之狀態。而《傷寒論》所述「手足濈然汗出」證,其病機傳變亦常顯現於本節濕冷或燥熱等微象,足見此部位於診法中之微妙意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