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沉脈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沉脈

沉脈為中醫脈象之一,其特徵為脈位深沉,輕取不應,需重按始得。此脈象反映病位在裡,多見於內傷雜病或邪氣內伏之證。

脈象特徵

沉脈的診察需以指力由輕漸重,初按浮部不顯,中取仍微,直至深按至筋骨之間方能觸及脈搏跳動。其脈形可細可粗,脈勢或強或弱,需結合其他脈象特徵綜合判斷。

臨床意義

沉脈主裡證,反映臟腑氣血內鬱或正氣不足。

  1. 沉而有力:多屬裡實證,常見於寒凝、氣滯、血瘀、痰飲內停等實邪鬱閉之證。如寒邪直中太陰,可見沉緊脈;肝氣鬱結,脈多沉弦;瘀血內阻,則見沉澀。
  2. 沉而無力:多屬裡虛證,主陽氣虛衰或精血虧損。如脾腎陽虛者脈沉遲無力;陰血不足者脈沉細弱。

兼脈辨析

沉脈常與其他脈象相兼,其病機各異:

  • 沉遲脈:主裡寒,見於陰盛陽衰或寒邪凝滯。
  • 沉數脈:主裡熱,常見於邪熱內鬱或陰虛火旺。
  • 沉滑脈:多為痰飲內停或食積不化。
  • 沉弦脈:提示肝鬱氣滯或痛證。
  • 沉細脈:多屬氣血兩虛或陰精耗損。

生理性沉脈

部分體質壯實者,脈象偏沉而和緩有力,屬平脈範疇。此外,冬季氣候寒冷,人體陽氣潛藏,脈象亦趨沉穩,此為順應四時之正常變化。

沉脈的辨證需結合望聞問切四診,細察其力度、速率、形態及兼症,方能準確判斷病性與病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