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臣使之官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臣使之官——膻中探微
在中醫藏象學說中,「臣使之官」為膻中之別稱,首載於《素問·靈蘭秘典論》:「膻中者,臣使之官,喜樂出焉。」此概念以君臣喻臟腑,膻中輔佐心君,猶如近臣傳達政令,協調氣血陰陽,為人身氣機運轉之樞紐。
一、膻中之解剖與定位
膻中位於胸中兩乳之間,屬上焦要地。《靈樞·海論》稱其為「氣海」,為宗氣匯聚之所。王冰注云:「膻中主氣,以分布陰陽。」其生理位置鄰近心肺,既為心包之居所,亦與肺臟相表裏,故能承上啟下,貫通氣血。
二、生理功能探析
- 主司宗氣,助肺行呼吸
膻中為宗氣發源地,宗氣由水穀精氣與自然清氣相合而成,積於胸中。《靈樞·邪客》言:「宗氣積於胸中,出於喉嚨,以貫心脈而行呼吸。」膻中氣足,則呼吸調暢,聲音洪亮;反之則氣短喘促,語言低微。 - 輔心行血,布散氣血
心主血脈,而膻中通過宗氣推動血行,助心運血至周身。吳昆注曰:「主化氣而承治節。」此「治節」即指氣血運行之節律,膻中協調心搏與血脈舒縮,猶如宰相執行君命。 - 調暢情志,主喜樂
《內經》明言膻中「喜樂出焉」。情志活動雖由心所主,然氣機調達實賴膻中。若氣海通利,則陰陽和諧,情緒愉悅;若氣機壅滯,則易見胸悶、鬱鬱不樂,甚則梅核氣等證。
三、與心包絡之關係
膻中與心包絡常並論,然二者有別:
- 形質層面:心包絡為實體器官,包裹心臟;膻中則屬功能概念,強調氣之匯聚與布散。
- 功能層面:心包絡代心受邪,膻中則側重氣化作用。張介賓《類經》云:「膻中者,心主之宮城也。」二者共護心君,一主衛外,一主內調。
四、經絡聯繫與臨床意義
膻中為任脈要穴,亦為八會穴之「氣會」。針灸此穴可寬胸理氣,治療胸痹、噎膈等氣機不利之疾。另與手厥陰心包經相繫,《難經》稱其「氣與心通」,故心悸、煩躁等症,常從膻中論治。
五、歷代醫家之闡發
- 王冰:強調膻中「分布陰陽」之功,氣和則志適。
- 吳昆:以「行君相之令」喻其傳導心神指令,調節臟腑。
- 張志聰:提出「膻中乃心主之臣」,主宣通心氣,猶如使節傳達君命。
綜觀之,膻中作為臣使之官,實為氣血運行之樞機、情志調暢之關鍵。其理論深植於中醫氣化觀,不僅闡明生理,更為臨床辨治胸腹氣機病證奠定基礎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