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臣覺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臣覺穴
臣覺穴為經外奇穴之一,首見於唐代孫思邈所著《千金要方》,別名「巨攪」、「巨覺」。其定位於後背部,具體位置在肩胛骨內上角邊際,當患者兩手交叉抱胸時,中指指尖所觸及之處即為該穴。此穴在中醫臨床中主要用於情志疾患及局部痛症之治療。
定位與取穴方法
臣覺穴位於肩胛區,屬足太陽膀胱經與手太陽小腸經交會之處。取穴時,囑患者採取坐位或俯臥位,雙臂交叉環抱,使肩胛骨內上角顯露,此時中指末端所抵之處即為臣覺穴。其解剖位置鄰近斜方肌、菱形肌及肩胛提肌,深層分布有肩胛背神經及血管。
主治功能
- 情志失調:臣覺穴傳統上用於治療「狂走」、「喜怒悲泣」等精神情志異常症狀,與中醫「心主神明」、「肝主疏泄」理論相關。此穴能調理氣機,疏肝解鬱,安定心神,對癲狂、抑鬱、焦慮等症有一定緩解作用。
- 肩胛痛症:因穴位鄰近肩胛骨,可疏通局部經絡氣血,改善肩胛區疼痛、僵硬及上肢活動不利,尤其適用於長期勞損或風寒濕邪侵襲所致之痺痛。
- 其他應用:部分醫家亦用此穴輔助治療胸悶、心悸等氣機不暢之症。
針刺與灸法
- 針刺:一般採用斜刺法,針尖朝向肩胛骨內側或脊柱方向,進針深度約0.5-0.8寸,以得氣為度,避免過深傷及肺臟。
- 灸法:可選用艾炷灸3-5壯,或艾條溫和灸5-10分鐘,以局部溫熱透達為宜,適用於寒證或氣血瘀滯者。
中醫理論探討
臣覺穴雖為經外奇穴,但其作用機制與經絡學說密切相關。肩胛區為太陽經所過,太陽為「諸陽之屬」,主一身之表,故刺激此穴可調和營衛、驅散外邪。此外,其位置鄰近心俞、肺俞等背俞穴,故能間接調節心肺功能,影響情志活動。歷代醫籍中,此穴多與「巨覺」之名並提,可能隱含「覺悟心神」之意,反映古人對情志與軀體關聯的認知。
臣覺穴的臨床應用體現了中醫「整體觀」與「辨證論治」特色,結合針灸與情志調理,展現了傳統醫學對身心交互影響的深刻理解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