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本而標之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中醫名詞詳解:本而標之
「本而標之」為中醫治療學重要術語,首見於《素問·標本病傳論》,用以闡明疾病過程中標本緩急的治療原則。此理論根源於中醫整體觀與辨證論治思想,強調透過辨析病證標本關係以制定治療次序。
理論淵源與經典註解
《內經》提出「病有標本,刺有逆從」的治療綱領,王冰注釋明確指出:「本而標之,謂有先病,復有後病也。以其有餘,故先治其本,後治其標也。」此註解揭示兩層核心內涵:
- 時序性標本:先發之病為本,後續之症為標,如外感風寒引發咳嗽,風寒為本,咳嗽為標。
- 病機虛實:「有餘」指邪氣實盛,當先祛除根本病邪,防其進一步傳變。
標本理論的臨床應用
中醫標本概念具多重維度,除發病先後外,亦包含:
- 病機標本:正氣為本,邪氣為標
- 病位標本:臟腑為本,體表為標
- 症狀標本:病因為本,表象為標
「本而標之」原則適用於標本俱急而正氣尚盛之證。如《傷寒論》太陽病篇,外感表證未解(本)而兼裡熱(標),先解表後清裡,避免表邪內陷。張仲景立桂枝湯先解其表,後用白虎湯清裡熱,即此原則之體現。
與其他標本治則的辨異
- 急則治標:適用於標症危急,如大出血時先止血。
- 標本同治:適用於標本俱虛或俱實,如參蘇飲治氣虛外感,補氣與解表並行。
- 本而標之:強調在非緊急狀態下,先調本以斷病源,如肝鬱化火致失眠,先疏肝後安神。
歷代醫家的發揮
李東垣《脾胃論》延伸此概念,提出「治未病」即調本之義,主張「養脾胃以安五臟」;朱丹溪則從陰陽標本論述,認為「陽常有餘」之體當先滋陰固本。清代葉天士更將此原則運用於溫病治療,主張「透熱轉氣」先清營分伏熱(本),後解氣分證(標)。
此理論至今仍指導臨床,如治療慢性病急性發作時,在緩解期固本培元,發作期兼顧治標,體現中醫「治病求本」的核心思想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