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掣痛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掣痛
掣痛為中醫經典所述之特殊痛證,其特徵為疼痛如牽引、抽掣,常伴隨經絡氣血運行受阻或筋脈拘急之象。《靈樞·論疾診尺》提及「耳間青脈起者,掣痛」,意指耳周顯現青筋(絡脈瘀滯之徵)與掣痛相關,反映此症與局部氣血失和、經脈拘攣密切相連。
病因病機
- 經絡氣滯血瘀:外邪侵襲或內傷七情,導致氣機不暢,血行瘀阻,經脈失養而發為掣痛。
- 肝風內動:肝主筋,若陰血虧虛或陽亢化風,筋脈失濡,可引發抽掣樣疼痛,多見於頭面或肢體。
- 寒凝筋脈:寒性收引,客於經絡則氣血凝澀,筋脈拘急,表現為痛處固定、遇寒加劇。
- 痰濕阻絡:痰濕流注關節或肌腠,阻滯氣血,亦可導致疼痛牽掣,兼見腫脹麻木。
臨床表現
掣痛多呈陣發性,痛勢急迫,或如電掣,或如筋脈被拉扯,常見於以下部位:
- 頭面掣痛:如偏頭痛、牙痛,或與肝膽經鬱火相關。
- 肢體掣痛:關節周圍或肌肉筋腱處,多因風寒濕邪痹阻。
- 胸脅掣痛:肋間如針刺刀割,常屬肝氣鬱結或瘀血內停。
中醫辨證要點
- 辨虛實:實證多因外邪、氣滯、痰瘀,痛勢劇烈;虛證則因氣血不足,痛勢綿綿,伴乏力。
- 辨經絡:依疼痛部位歸經,如足少陽膽經循行處掣痛,可責之膽火亢盛。
經典論述延伸
《黃帝內經》強調「不通則痛」,掣痛尤重「氣血逆亂」與「筋脈失調」。《傷寒論》中「項背強几几」描述太陽經腧不利之拘急痛,亦屬掣痛範疇。後世醫家如張景岳提出「掣痛多屬風」,與肝系病變相關,治療需兼顧熄風通絡。
掣痛作為中醫痛證之重要類型,其診治需結合四診,細察病因,方能標本兼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