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掣節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掣節

證名,屬中醫臨床常見癥候,多與肝風內動痹證相關,首見於《靈樞·五邪》:「邪在肝……行善掣節。」「掣」指抽掣、牽引;「節」即骨節。此症表現為行動時,四肢骨節不自主抽掣、牽引,或伴隨疼痛、拘急,多因經絡氣血受阻或筋脈失養所致。

病因病機

  1. 肝風內動
    肝主筋,若肝血不足、陰虛陽亢,或熱極生風,可致筋脈失養,虛風內動,引發肢節抽掣。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云:「諸風掉眩,皆屬於肝。」此類掣節多見於眩暈、中風先兆或熱病過程中。
  2. 痹證阻絡
    風寒濕三邪侵襲經絡,氣血運行不暢,日久成痹,尤以行痹(風邪偏勝)或痛痹(寒邪偏勝)為甚。痹阻關節,則見掣痛、屈伸不利,如《醫宗金鑒》所述:「痹在筋骨,則疼痛難忍。」
  3. 氣血兩虛
    久病體弱或脾胃虧虛,氣血生化不足,筋脈失於濡潤,可致肢節抽掣,動作遲緩,兼見面色萎黃、乏力等症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自發性肢節抽掣,動作時加劇。
  • 或伴關節疼痛、僵硬,遇寒加重(寒痹),或遊走不定(風痹)。
  • 肝風所致者,可能兼見頭暈目眩、肢體震顫。

中醫辨證與治療

  1. 肝風內動證

    • 治法:平肝息風、滋陰柔筋。
    • 方藥:天麻鉤藤飲、鎮肝熄風湯加減,重用白芍、鉤藤、牡蠣等。
  2. 風寒濕痹證

    • 治法:祛風散寒、除濕通絡。
    • 方藥:防風湯(風勝)、烏頭湯(寒勝),配合桂枝、威靈仙等。
  3. 氣血虛弱證

    • 治法:益氣養血、舒筋活絡。
    • 方藥:黃芪桂枝五物湯合四物湯,加雞血藤、桑寄生。

古籍論述補充

《類經》註解《靈樞》時指出:「肝主筋,邪氣客之,則筋脈牽掣。」強調肝與筋脈的生理關聯。此外,《張氏醫通》提及:「掣痛者,寒多筋急也。」進一步區分寒邪與筋急的因果關係。

掣節一症,需結合整體辨證,細察病因屬虛屬實,方能對證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