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徹衣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徹衣

定義與源流
徹衣為中醫針刺手法之一,屬《靈樞·刺節真邪》所載「五節刺」的範疇。其名取自治療效驗——針刺後熱退汗出,猶如脫除衣物般暢快,故稱「徹衣」。此法主要針對熱性疾病,通過刺絡外側陽經及背部特定奇穴,以達疏泄陽熱、調和營衛之效。

理論基礎

  1. 經絡與熱病關係
    《內經》提出「陽盛則熱」,熱邪多犯陽經,尤以手足三陽經及督脈為甚。徹衣法選取「諸陽之奇輸」,即分佈於陽經的奇穴(非正經腧穴),或參考《素問·水熱穴論》「熱病五十九俞」,透過刺激這些穴位,引導熱邪外透。
  2. 刺法特點
  • 瀉陽透熱:集中刺絡陽經穴位,如天府(肺經)、大杼(膀胱經)、中膂俞(膀胱經),以瀉實熱、開腠理。
  • 奇穴配伍:重視背部奇穴的應用,因背屬陽,督脈統攝諸陽,刺之可調節全身陽氣。

臨床應用
《靈樞》以「惡寒無汗、內外皆熱、咽乾欲飲」為典型適應症,此屬表邪未解、裏熱已熾的「陽熱壅盛證」。刺治後汗出熱退,反映其機制在於:

  • 發汗解表:天府穴宣肺氣,助腠理開泄。
  • 清瀉裏熱:大杼為骨會,中膂俞近臟腑,二者協同瀉深層鬱熱。

後世發展
後代醫家延伸其法,如:

  • 結合「熱病五十九俞」,擴大適用於暑溫、疫癘等高熱病症。
  • 與放血療法並用,於井穴或耳尖點刺出血,增強瀉熱之效。

學術價值
徹衣法體現中醫「從陽引熱」的治療思路,強調透過經絡調節實現「汗出而解」,為外感熱病提供針刺範例,亦反映《內經》「因勢利導」的治則。